RWA:被高估的期望与被低估的现实
RWA叙事:雷声大,雨点小?
RWA(Real World Assets,现实世界资产)的概念,在加密货币领域已经炒作了好几年。人人都说它潜力无限,能给加密市场带来前所未见的增量资金。但说实话,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市场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四个字——“雷声大雨点小”。这就像是那种承诺改变世界的革命性技术,最终却只停留在PPT上的演示阶段。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也让人沮丧:高门槛,长周期。加密世界的RWA,玩的根本就是机构游戏。资金是进来了,但仅仅是“进来”而已,然后就被束之高阁,普通散户根本摸不着边。Crypto想要享受RWA带来的“增量”,就必须接受相应的游戏规则——而“增量”阴影下的监管和法律法规,却让Crypto的RWA脱离了群众,成了少数人的盛宴。说白了,Crypto拥抱RWA,就像试图驯服一匹野马,结果却发现自己被套上了缰绳。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明明想吃一顿街边小吃,结果却被带到米其林三星餐厅,看着菜单上那些你听都没听过的食材和做法,最终只能尴尬地点一份最贵的牛排,然后默默祈祷别踩雷。RWA的叙事,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让人感觉处处受限,难以真正落地。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才是RWA长期以来“叫好不叫座”的根本原因。
Plume:基础设施的野心,还是空中楼阁?
为何要做RWA的基础设施?痛点与机遇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Plume这个项目上。它试图打造RWA的基础设施,解决行业痛点。但说实话,我对这种“基础设施”的概念,一直持保留态度。
Plume给出的理由有三点:首先,RWA的细分赛道太碎片化,房地产、艺术品、证券、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平台和规则,用户在不同平台之间切换,学习成本和交易成本高得吓人。这就好比你想买水果,结果发现苹果在一家店,香蕉在另一家店,西瓜还得去更远的地方,累都累死了。
其次,链下合规背书难度高。不同的物理资产,需要用户分别信任不同的机构,市场上缺乏一个整合专业机构的背书平台。这就好比你想买保险,结果发现每一家保险公司都说自己最靠谱,但你根本不知道该信谁,只能盲人摸象。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监管和法律风险。这是RWA最大的绊脚石,也是最难啃的骨头。
Plume声称,它以基础设施的形式,能够解决上述痛点。但真的是这样吗?在我看来,这些痛点固然存在,但Plume的解决方案,却更像是空中楼阁,缺乏足够的支撑。
基础设施的护城河?DeFi结合的乌托邦
Plume认为,只有做出基础设施,才能建立真正的护城河。如果它只是一个发币和合规平台,那只能算是完成了RWAFi的第一步畅想。Plume想要做的,是把RWA和DeFi结合,打破传统金融类RWA项目低交易量、低关注的困境。
它的方法是,降低RWA资产的入门门槛,让用户在Plume钱包中就能进行各种收益类操作;同时提高安全性,以模块化的思维灵活应对监管要求。Plume希望通过低门槛和高安全性,吸引加密世界的存量用户,并将低流动性的存量红利转化为高流动性的链上资产。
Plume的核心诉求是吸引机构入场,打造一个繁荣的生态。而它定义“繁荣”的方式,是提供真实收益和真实用例。
说实话,Plume的这个愿景听起来很诱人。但问题是,它真的能实现吗?
RWAFi vs DeFi:一场关于真实与泡沫的辩论
在深入分析Plume的基本面之前,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更根本的问题:RWAFi(RWA + DeFi)对比DeFi,真的存在优势吗?为了实现这些优势,需要承担哪些风险?
DeFi的收益是内生收益,本质上是一种庞氏骗局。大多数DeFi协议,都是在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中产生和传递收益。加密玩家面对DeFi协议时,下意识会思考谁来接盘?卖给谁?应该给买的人描绘什么样的美好逻辑?这种潜意识思维,源于收益率的客观波动性和庞氏设计的代币模型总会在某一刻崩盘。
而RWA和DeFi的结合,打破了内生收益的局限。它在提高RWA资产自身流动性的前提下,通过借贷和质押等操作获得额外收益,让真实资产获得DeFi的助力,也为DeFi收益夯实了价值基础。
理论上,RWAFi确实比DeFi更靠谱。但问题是,RWA的“真实”收益,真的能支撑起DeFi的高收益需求吗?
Plume基本面:真实资产,真实收益?
资产管理分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Plume自诩为RWA基础设施,并且管理平台上的RWA资产,号称首批有180+生态项目,12.5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从资产管理类型的角度来说,它主要分为三类:
- 收藏品: 球鞋、宝可梦卡牌、手表、葡萄酒和艺术品。
- 另类资产: 私募信贷、房地产或绿色能源项目。
- 金融工具: 股票或公司债券。
但仔细分析这些资产类型,我发现Plume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
收藏品市场虽然火热,但流动性差,价格波动大,很容易被庄家操控。另类资产的门槛太高,普通散户根本玩不起。金融工具的监管最为严格,合规成本高昂。
所以,Plume的资产管理分类,看似丰富多样,但真正能吸引用户的,可能只有少数几种。
RWA资产痛点:流动性陷阱与合规枷锁
许多RWA项目在将资产上链时,会以一种使其流动性变差的方式过度限制来实现合规化,比如要求KYC、设置3-5年的锁仓期,或者只提供3-5%的低收益。
这就好比你想买一辆跑车,结果却被告知,这辆车只能在特定的赛道上跑,而且最高时速不能超过60公里,简直是暴殄天物。
RWA资产的痛点在于,它既要满足监管要求,又要保持流动性,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Plume的解决方案:让资产真正“有用”?
Plume的解决方案是,不仅仅停留在将物理或合成资产带到链上进行代币化,而是更进一步,让这些资产变得有用。通过收益类资产带来真实收益,通过现有市场引入真实用户。
为了服务这个目标,Plume在资产上链时就做出改变,确定发行形式:NFT还是代币,亦或是组合资产的形式。通过合理的产品塑形,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提高收益,并降低风险。
Plume声称,买入这些资产能够获得10-20%的稳定币年收益率,且额外获得协议的原生代币和Plume激励。
但问题是,这些收益真的可持续吗?Plume如何保证这些资产的价值不会崩盘?
四大套件:华丽的工具箱,还是必需的零件?
为了让这套架构跑起来,Plume推出了四个主要套件:
- Arc: 标记化代币发行系统。
- Nexus: RWA赛道的专用预言机。
- Passport: 聚合资产管理工具,并整合不同代币标准以及其他链上DeFi可组合性的智能钱包。
- SkyLink: 通过镜像后的YieldToken,让用户可以无需许可地获取机构级RWA收益的跨链桥。
这些套件听起来很专业,也很全面,但它们真的是必需的吗?还是只是Plume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基础设施”而堆砌的华丽辞藻?
用户画像:机构的乐园,散户的荒漠?
Plume为了吸引机构入场,致力于构建一个繁荣的RWA公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势必要吸引加密原生用户。Plume提供两大类偏好资产领域:
首先是收益生成类资产,比如绿色能源项目,安全且稳定。但从官网的生态列表里发现,绿色能源项目没有太多可以参与的,有些开放太阳能资产通道的项目需要锁定5-10年。
第二类是交易和投机型用户。Plume认为,针对球鞋或者卡片的炒作是一个广泛需求,因此对于这类资产,Plume提供扫货、抵押借贷、资产合成的交易方式。
但问题是,Plume提供的这些资产,真的能吸引散户吗?
安全与监管:理想化的承诺,还是现实的挑战?
对于安全性和完整性,Plume分为物理资产和收益资产来讨论。物理资产的代币化将物理资产存放在安全地点,并在链上铸造该资产的代币化版本;收益类资产会直接与设备集成,例如直接与太阳能设备进行集成。
而为了应对不同地区、不同的监管要求,Plume的做法是依赖对应的合作伙伴,灵活切换牌照来对应。
但这种做法真的可行吗?Plume如何保证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它如何应对监管政策的变化?
Plume的价值捕获:龙头地位,还是虚假繁荣?
优势:合规的壳,完备的方案,币安的光环
Plume的基本面讲完了,能够看出它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
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拥有完备的、符合监管的法律框架;提供从开发到运营的全套解决方案,让物理资产发币路径顺畅;被币安投资后,占据了RWA基础设施的龙头位置,RWA热点回来后,$PLUME被炒作的几率高;RWAFi的叙事炒作进入视野中,具有真实收益的真实资产给Crypto增加了新的气质与想象空间。
RWA在Crypto行业里的终极追求是增量,资金的增量,用户的增量。Plume以基础设施形式提供最底层支持的RWAfi公链平台,只要未来RWA赛道市值稳定升高,Plume都有很高预期能率先完成价值捕获。Plume的核心用户是机构和DeFi协议,因此瞄准的是绝大部分的资金增量,Web2机构可以通过Plume完备的基础设施,将传统资产丝滑转型为Crypto可操作的RWA资产,并与对应DeFi玩法结合,降低开发与迁移导致的摩擦,实现加速迭代。
劣势:生态的停滞,基础设施的诅咒
但缺点也对应而生:Plume看上去有180多个生态项目,但这个数据接近半年没有增长,首发生态看上去Plume打完了手上所有的牌,生态实际活跃情况不容乐观。Plume看上去是一个合规完备的壳子,可以让机构顺利接入,让现有DeFi协议无缝迁移。
Plume是一个需要关注基本面的项目,因为它是一个基础设施。但是最近一年来,市场谈基础设施色变,大量空洞的基础设施在发币之后就成了鬼城,在抛开筹码分析的前提下,基础设施的标签是Plume的特色,也可能成为散户产生抗拒的源头。
Plume的困境:增量资金易得,增量用户难寻
Plume是RWA赛道最可靠的价值捕获吗?当前可能是,但是未来很大可能被替换。RWA的意义在于增量,资金的增量,用户的增量。Plume在增量资金的吸引力上目前有说服力,但是对于用户的增量却不一定。
回到Plume偏好的资产领域:收益生成类的真实用例,比如电厂油井;其次是交易投机类的,球鞋,体育明星卡。这两种资产是否真的有上链的必要?这种需求性没有被证明。实际上,Plume当前运作起来的协议大多以美债为主。Plume的偏好资产领域没有被证明,在美债链上产品的竞争力不一定充分。
另辟蹊径:美股上链,还是其他创新RWA?
用户爆炸式的增量,产品的使用模式一定是简单的。对于债券、私募信贷、房地产等资产,对于大部分散户来说,比较遥远,花费的时间成本与预期利益并不对等。其次,这类资产的发行主体也相对受限,Plume想要吸引这一类资产来到平台上的难度很大,其中涉及资源合作,法律条款等各方面的摩擦。
这么一看,Plume实际可用的资产类别就非常单一了:绿色能源项目、NFT类的卡片资产、美债。三类资产似乎都无法吸引大规模散户参与。因此,吸引用户增量的RWA赛道必然另有其人。
美股上链是To C核心的场景,把一项资产针对之前没有渠道购买的用户通过链上来打通,是个从0到1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