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安“愚人节血洗”真相:韭菜的眼泪,交易所的狂欢?

币安“愚人节核弹”背后的真相:一场精心策划的收割?

愚人节玩笑?币安制造的黑色幽默

4月1日,当整个Web3圈子都在绞尽脑汁用拙劣的P图和蹩脚的段子来博取眼球时,币安却用一场真金白银的暴跌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市场来了个“惊喜”。下午6点半,币安上线的ACT、DEXE、HIPPO、KAVA、BANANAS、TST、PNUT等一众Meme币集体跳水,其中ACT更是上演了一出自由落体,最高跌幅超过50%。这哪是什么愚人节玩笑,分明是币安给散户们准备的一份“惊喜”大礼包!这份“礼物”背后,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早有预谋?

Meme币闪崩

暴跌疑云:Wintermute的“无辜”与币安规则的“巧合”

Wintermute的链上迷踪:自证清白还是欲盖弥彰?

币价崩盘的速度之快,让无数韭菜猝不及防。一时间,市场开始疯狂寻找“凶手”,而矛头直指做市商Wintermute。链上数据显示,在暴跌发生的同一时间,Wintermute正在疯狂抛售其持有的Meme币,包括ACT、BONK、ai16z等一系列代币。这简直是“巧合”到让人不得不怀疑。

然而,Wintermute创始人Evgeny Gaevoy却在社交媒体上极力撇清关系,声称Wintermute的链上抛售只是在价格异动后进行的AMM套利,与Meme币暴跌无关。他的理由是CEX和链上是两个独立的流动性市场,砸盘和链上清仓存在时间差。这番说辞听起来似乎有那么点道理,但细细琢磨,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毕竟,谁会相信一个以逐利为生的做市商,会在市场崩盘时才后知后觉地进行“套利”?

币安规则调整:无心之举还是精准收割?

正当Wintermute极力为自己辩解之际,有社区成员指出,这次暴跌的罪魁祸首可能是币安调整了ACT的合约规则。Coinkarma创始人Benson Sun分析称,币安将ACT的杠杆仓位限制调整为最多只能开450万美元的仓位,导致部分做市商的仓位超出限制,被强制平仓,引发合约价格崩盘,并最终蔓延至现货市场。

币安规则调整公告

更让人玩味的是,币安发布“将调整7个U本位永续合约杠杆和保证金”的公告时间是4月1日下午3点半,而生效时间恰好是下午6点半,与ACT等代币闪崩的时间完全吻合。留给用户的反应时间不到3个小时。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币安有意为之?

建设者的血泪控诉:币安,你浇灭了希望!

ACT的知名建设者0x Wizard更是怒不可遏,在社交媒体上发泄不满:“今天ACT被打损,最高浮盈10m+,如今却只总体盈利1m,这是一个价值10m的教训,这个版本不鼓励建设者,上了币安记得浇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币安的不满和失望。对于那些真心实意建设社区的开发者来说,币安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打击。币安,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曾经标榜的“用户至上”?

币安的回应:粉饰太平还是另有隐情?

币安的“初步调查”:避重就轻的公关辞令?

面对社区的质疑,币安“第一客服”何一迅速出面安抚,表示“团队在拉细节准备回复”。几个小时后,币安发布了一份官方公告,将此次暴跌归咎于四位大户抛售了价值105万美元的代币,而非币安调整规则所致。

币安在公告中表示,三位VIP用户在现货市场交叉抛售了约51.4万USDT的ACT代币,另外一位非VIP用户从其他平台转入大量ACT,并在现货市场抛售了价值54万美元的代币。币安还强调,此次事件中没有发现大额获利的单一账户,并声称平台无法干预用户的抛售行为。最后,币安还不忘强调自己会定期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杠杆倍数,以确保用户资产安全。

然而,这份公告真的能让人信服吗?

方程式新闻的质疑:合约市场的真相被掩盖?

方程式新闻随即发文质疑币安的调查结果,认为币安只查看了现货市场的交易数据,而忽略了永续合约市场的抛售。方程式新闻指出,暴跌期间检测到的卖单总额高达2700万美元。这无疑狠狠地打了币安的脸。

尽管如此,方程式新闻仍然认为此事与币安无关,并猜测是做庄ACT的大户在维持了数月高合约持仓但依然无法引燃行情后选择放弃。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有那么点道理,但仔细想想,一个能操纵市场的大户,会如此轻易地认输吗?还是说,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大户投降论:掩盖真相的烟雾弹?

所谓的“大户投降论”,更像是币安为了转移视线而放出的烟雾弹。通过将责任推给一个“无力回天”的大户,币安试图把自己从这场风波中摘干净。然而,这种拙劣的伎俩,真的能瞒天过海吗?

真相迷雾:币安、做市商与被收割的韭菜

规则调整的悖论:币安,你真的无辜吗?

即便币安已经给出了“官方解释”,社区也进行了各种基于数据的推论,但最终达成的共识似乎仍然是币安合约规则的更改是本次下跌的导火索,引发了做市商和大户的连锁反应。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事实真的如此吗?3月28日,币安宣布将ACT合约杠杆从25倍调整至10倍;3月31日,又宣布将ACT合约持仓限制从900万美元调整至450万美元。在此期间,市场并未出现任何异常。而4月1日的最新公告,仅仅是将ACT合约最大持仓从450万美元调整至350万美元,调整幅度甚至低于前两次。为什么前两次规则调整没有引发市场动荡,而这一次却酿成了惨剧?将本次暴跌完全归咎于币安更改规则,似乎过于牵强。

Wintermute的抛售逻辑:套利还是恐慌?

同时,我们也要质疑Wintermute的抛售逻辑。四位币安大户105万美元的抛售,真的能把Wintermute吓跑?更何况,Wintermute卖出的Meme币中,并非全是币安此次合约调整所涉及的代币。那些在合约调整之外的代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闪崩,这又该如何解释?

Wintermute的抛售,更像是一种恐慌性的抛售,而非理性的套利行为。当市场出现崩盘迹象时,Wintermute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选择了不顾一切地抛售手中的代币。

被盗币的阴影:真相的最后一块拼图?

种种疑点表明,这场闹剧背后或许还隐藏着更深的秘密。知情人士向Odaily透露,此次暴跌和Wintermute大规模出逃是因为某个不知名做市商代币被盗。黑客肆无忌惮的抛售,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情绪,Wintermute为了自保,才选择同时抛售相关Meme币。如果是正常的市场下跌,那么应该会有做市商为代币托底,而不至于造成闪崩后并未反弹的局面。

被盗币,或许才是拼图中缺失的最后一块。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币安、Wintermute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在极力掩盖真相,以避免承担相应的责任。

反思:Web3的黑暗森林法则与中心化交易所的原罪

币安“愚人节核弹”事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市场波动,更是一场对Web3生态的反思。在看似去中心化的世界里,中心化交易所仍然掌握着生杀大权。它们可以随意更改规则,操纵市场,而散户们只能任人宰割。

这场暴跌,再次暴露了Meme币的脆弱性。这些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完全依赖于社区共识的代币,极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就会引发恐慌性抛售,最终走向崩盘。

更令人担忧的是,Web3的黑暗森林法则正在愈演愈烈。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每个人都面临着被攻击、被欺骗的风险。交易所、做市商、大户,都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博弈,而散户们则成为了这场博弈中的牺牲品。

币安作为全球最大的中心化交易所,本应承担起保护用户资产安全的责任。然而,从这次事件来看,币安似乎更关注自身的利益。它在规则制定上缺乏透明度,在危机处理上避重就轻,最终导致了散户的巨额损失。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中心化交易所的地位。它们的存在,虽然方便了用户进行交易,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在追求去中心化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应该寻找一种更加安全、更加公平的交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