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告别宽松的挣扎与赌注
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最近的表态,总让人觉得隔着一层迷雾,像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一方面,他对消费前景表示乐观,一口咬定工资上涨能带动消费,让日本经济摆脱几十年来的通缩泥潭。另一方面,又遮遮掩掩地暗示可能在5月讨论加息,继续推进量化紧缩(QT)计划。这就像一个老赌徒,嘴上说要戒赌,手上却又忍不住摸向筹码。
乐观背后的现实:消费真的能撑起来?
植田的乐观建立在工资上涨的预期之上。诚然,今年日本大企业与工会的工资谈判结果确实亮眼,但问题是,这些“好消息”能持续多久? 记得2014年安倍晋三推动“安倍经济学”时,也曾寄希望于企业盈利带动工资上涨,最终的结果却是企业把利润捂在口袋里,消费依然疲软。《日本经济新闻》当时就曾批判“安倍经济学”的结构性改革不足,无法真正刺激内需。(参考:《日本经济新闻》2014年相关报道)
更何况,日本社会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年轻人越来越少,消费意愿也相对较低。指望老龄人口来支撑消费,恐怕是缘木求鱼。 这种情况下,即使工资真的上涨了,恐怕也只能缓解一部分压力,很难真正扭转消费颓势。
加息与量化紧缩:小心驶得万年船?
日本央行迟迟不敢下定决心加息,原因很简单:害怕刺破已经摇摇欲坠的经济泡沫。长期以来的超低利率政策,虽然避免了经济崩盘,但也让日本经济患上了“低利率依赖症”。一旦加息,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投资意愿下降,那些靠低利率苟延残喘的企业很可能倒闭。
量化紧缩(QT)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减少购债规模,固然可以抑制通胀,但也会导致市场流动性收紧,增加市场波动性。想想2013年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QE)时引发的“缩减恐慌”(Taper Tantrum),新兴市场一片哀嚎。日本央行真的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动荡了吗?
贸易战阴影:特朗普的幽灵
植田口中的“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贸易政策。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不仅会打击日本的出口,还会扰乱全球供应链,加剧通胀压力。当年特朗普挑起贸易战,让全球经济蒙上阴影,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参考: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相关报告)
日本央行似乎低估了贸易战的风险。在全球化日益紧密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如果特朗普再次发起贸易战,日本经济恐怕难以幸免。
总而言之,日本央行的政策选择,就像走钢丝一样,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植田和男的乐观表态,更多的是一种姿态,一种试图稳定市场信心的努力。但现实是残酷的,日本经济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未来,日本央行能否成功摆脱宽松政策的束缚,实现经济的真正复苏,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