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暴下的医药行业:国产替代与机遇并存

当“对等关税”的铡刀落下:医药行业真的能独善其身?

2025年4月,当美国政府挥舞起“对等关税”的大棒,贸易战的硝烟味再次弥漫。两天后,我们的反制措施也随之而来,一纸加征34%关税的公告,直指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医药行业,这个被许多人视作“刚需”的避风港,真的能在这场风暴中毫发无损吗?

表面上看,医药与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紧密相连,似乎拥有天然的护身符。但深入剖析,这场关税战的影响远比想象的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利好”或“利空”来概括,更不能盲目乐观地认为医药板块就能高枕无忧。这场关税风暴,既是对国内医药产业的一次大考,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就看我们能否抓住,能否应对。

创新药:看似高枕无忧?IP转让背后的隐忧

BD出海并非万能药,警惕空壳繁荣

创新药出海,近几年成了资本市场追捧的香饽饽。动辄几亿、十几亿美元的BD(商务拓展)交易,的确让人热血沸腾。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些交易有多少是真金白银的商品销售,又有多少是纯粹的IP转让?

诚然,license out 模式让国内药企能够更快地收回研发成本,参与国际竞争。但过度依赖这种模式,很可能导致我们沦为“技术打工人”,只负责早期的靶点发现和临床前研究,而将后续的研发、生产、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拱手让人。百济神州或许是个特例,它在中美都有工厂,能同时供应两地市场。但更多的企业,充其量只是做了个“中间商”,赚点快钱而已。这种“空壳繁荣”,对整个中国医药产业的长期发展,真的有利吗?我对此深表怀疑。

进口药:关税大棒下的生存空间

关税的增加,无疑会直接影响进口药的成本,进而挤压药企的利润空间。那些在国内市场占据较大份额的进口药物,比如纳武利尤单抗(一种PD-1抑制剂),很可能会面临涨价或减供的风险。

这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毕竟,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进口药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选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为国产替代提供了机会。如果国内药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加速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或许能打破进口药的垄断,降低患者的用药负担。当然,这需要药企真正拿出实力,而不是靠着“一致性评价”之类的政策保护,混水摸鱼。

License Out 的狂飙突进:虚火还是真金?

2018年到2024年,国内药企License Out的数量一路飙升,尤其是在2021年之后,简直可以用“井喷”来形容。交易金额也水涨船高,首付款和总交易额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创新药真的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我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一方面,我们需要警惕其中的水分,比如是否存在“左手倒右手”的虚假交易,或者为了迎合资本市场而进行的“包装”。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license out 仅仅是出海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后续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如果国内药企不能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license out 的狂飙突进,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医疗器械:自主可控的口号喊了多久?是时候见真章了

反倾销调查:保护还是变相抬价?

国务院批准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医用CT球管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这无疑释放了一个信号:我们要加大对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保护力度。但问题是,这种保护是否真的能促进产业升级,还是仅仅变成了变相抬价,最终让消费者买单?

反倾销调查,说白了就是通过设置贸易壁垒,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从而为国内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如果国内企业仅仅满足于现状,缺乏创新动力,那么反倾销调查就只会变成温室里的花朵,让它们丧失竞争力。

更何况,反倾销调查往往会引发贸易摩擦,甚至遭到对方的反制。如果美国也对中国的医疗器械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那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所以,反倾销调查这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保护民族产业,用不好则会伤人伤己。

成本竞争力:谁在裸泳?

在医疗器械领域,自主可控不仅仅意味着技术上的突破,更意味着成本上的优势。如果国内企业仅仅依靠进口零部件组装,那么一旦零部件采购成本上升,它们的成本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

尤其是那些长期依赖进口关键零部件的企业,在关税战面前,更是显得不堪一击。零部件采购成本提升,利润空间被压缩,最终只能选择涨价或者退出市场。而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实现零部件国产化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这场关税战,也是一次“裸泳测试”。谁在真正用心做技术,谁在浑水摸鱼,一目了然。

血液制品:国产替代的“黄金时代”真的来了?

白蛋白依赖症:卡脖子的痛,谁来治?

中国血液制品行业,一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对进口人血白蛋白的严重依赖。我们自己生产的白蛋白,只占市场份额的40%左右,剩下的60%,都得靠进口。而美国,又是全球最大的血浆供应国,占全球供应量的70%左右。

这种依赖,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牢牢地扼住了我们的咽喉。一旦美国限制对华出口,我们的白蛋白供应就会立刻陷入危机。尤其是对于那些重症患者、免疫缺陷患者来说,白蛋白是救命的必需品。

现在,对美国血液制品加征关税,无疑会推高进口白蛋白的价格,甚至可能导致供应短缺。这对于国内血制品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问题是,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我们的产能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我们的产品质量能否与进口产品相媲美?如果我们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实现白蛋白的国产替代,那么这场关税战,最终只会让患者付出更高的代价。

重组八因子:技术突破与市场垄断的博弈

除了白蛋白之外,重组八因子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与传统的人凝血因子VIII相比,重组八因子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免疫原性,因此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目前,重组八因子已经占据了国内八因子市场74%的份额。

但与白蛋白类似,重组八因子的生产技术也掌握在少数几家国外企业手中。国内企业虽然也在积极研发,但与国际巨头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对美国重组八因子加征关税,或许能为国内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真正掌握重组八因子的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让更多的患者用上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重组八因子。

中药:政策春风能否吹散沉疴?

国企改革:老树能否发新芽?

近年来,不少中药企业都搭上了国企改革的快车。在管理层面,它们的确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改变,比如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激励机制等等。

但问题是,这些改革能否真正触及中药企业的核心问题?比如,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生产工艺落后,营销模式陈旧等等。如果仅仅是换汤不换药,那么国企改革就只会变成一场空谈。

我们期待国企改革能够为中药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但更重要的是,要避免形式主义,真正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中药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政策支持:空头支票还是真金白银?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比如,《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等。这些政策,无疑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政策支持仅仅是外部条件,真正决定中药产业发展的,还是企业自身的实力。如果企业不能提高产品质量,创新营销模式,那么再多的政策支持,也只会变成空头支票。

更何况,政策支持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可能会造成新的不公平竞争。一些企业可能会利用政策漏洞,骗取补贴,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因此,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监管,确保政策真正惠及那些有实力、有担当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