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型”复苏?别被券商的乐观蒙蔽了双眼
最近申万宏源证券发布了一份研报,核心观点是啥呢?大概就是说,虽然房地产投资不行,但基建能顶上,全年经济还是能“N型”复苏。而且他们还觉得,消费、地产销售、基建和服务业投资会起来,取代出口和制造业投资,成为新的增长点。
说实话,看完这份研报,我心里是有点不舒服的。不是说他们的分析完全没道理,而是感觉太乐观了,很多关键问题都被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了。
出口退潮,制造业熄火:真能靠内需补回来?
先说出口。研报承认发达国家补库存要结束了,关税也会额外扰动出口。这可不是小事!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很大程度上是靠出口拉动的。现在全球经济下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压力只会越来越大。指望出口继续像过去那样给力,恐怕有点不切实际。
再说制造业投资。研报也承认,制造业投资的内生性更新周期要结束了。那问题来了,在需求疲软、产能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下,制造业投资凭什么能持续增长?靠政府的设备更新政策吗?别忘了,这些政策是有时效性的,一旦刺激效果消退,制造业投资很可能被打回原形。
出口和制造业投资这两驾马车都可能熄火,指望消费、地产销售、基建和服务业投资这几匹“瘦马”来拉动经济,是不是有点勉强?
地产供给侧的“曙光”?别把希望寄托在房企身上
研报提到,解决“房企主动补库存”的供给侧政策,能缓解现房库存和房价压力,还能疏通“保交房”堵点。我承认,稳定房地产市场很重要,但指望房企主动补库存,是不是有点一厢情愿?
现在很多房企自身都难保,资金链紧张,债务缠身。让他们拿出真金白银来补库存,可能吗?更何况,就算房企愿意补库存,市场需求跟得上吗?如果房子卖不出去,只会加剧房企的资金压力,甚至引发新的风险。
“消费类基建”:又一个投资驱动的“老路”?
研报还提到要加大服务业投资,搞“消费类基建”,通过“财政扩张-扩大服务供给-促进消费”。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过去我们搞基建,主要投向交通、能源等领域。现在搞“消费类基建”,说白了就是换汤不换药,还是靠投资来拉动经济。
问题是,这种投资驱动的模式,真的能解决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吗?过去几十年,我们积累了大量的过剩产能,环境污染也很严重。如果继续走投资驱动的老路,只会加剧这些问题。
而且,靠政府投资来扩大服务供给,效率往往不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忽略了市场需求,很容易出现“供给创造需求”的错配现象。
超额储蓄的释放:中产阶级真会买账吗?
研报认为,超额储蓄集中在中产阶级,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释放消费潜力。但我觉得,这个假设有点过于乐观了。
中国的中产阶级,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房贷、教育、医疗,哪一项不是沉重的负担?在经济下行、收入预期不稳定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捂紧钱袋子,而不是盲目消费。
而且,中国的中产阶级,对投资理财的需求也很强烈。他们更愿意把钱投入到房地产、股票等市场,而不是用来消费。
谁来为“N型”复苏买单?
总而言之,我对申万宏源证券的这份研报,持谨慎态度。我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远比他们描述的要复杂。
指望出口、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来拉动经济,可能不太现实。靠消费、基建和服务业投资来补位,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不能再走投资驱动的老路,也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外部需求上。
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福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才能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我不是经济学家,只是一个普通的观察者。我没有能力预测未来,但我希望,我们能对中国经济的现状,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是被一些乐观的预测蒙蔽了双眼。
毕竟,谁来为“N型”复苏买单?最终还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