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绩暴跌!一季报揭秘残酷真相:别再幻想触底反弹

银行业绩触底反弹?别高兴太早!一季报背后的残酷真相

与其说银行业即将迎来触底反弹,不如说是在泥潭里挣扎求生。那些所谓的“拐点向上”的预测,听起来更像是为了稳定市场情绪而释放的烟雾弹。别被那些乐观的论调蒙蔽了双眼,一季报的数据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业绩下行周期的尾声?一厢情愿的乐观

什么“2025年大概率是此轮银行业绩下行周期的尾声,2026年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有望拐点向上”?这种论调简直是自欺欺人。净息差下降空间有限?其他非息收入构成低基数?存量不良出清?经济真的能如预期般复苏吗?每一个假设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把希望寄托在这些虚无缥缈的“利好”上,无异于缘木求鱼。更何况,就算这些假设都成立,银行业就能一劳永逸地摆脱困境了吗?恐怕未必。结构性问题不解决,反弹也只是昙花一现。

上市银行一季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

42家A股上市银行的一季报,用血淋淋的数字宣告了银行业的窘境:营收、利润双双下滑。表面上看,降幅不大,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问题远比想象的严重。营业收入1.45万亿元,同比下降1.7%;归母净利润0.56万亿元,同比下降1.2%。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银行的赚钱能力正在持续衰退。别跟我说什么“主要是其他非息收入拖累营业收入增速,以及拨备平滑利润力度减弱”,这些都是表象,真正的问题在于银行的盈利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净息差:银行头上挥之不去的阴霾

净息差,这个银行赖以生存的根本,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LPR下行、存量按揭利率调整、存款成本相对刚性,每一个因素都在挤压着银行的利润空间。资产规模越大,净息差下降带来的冲击就越明显。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它也要吃饭,也要生存。净息差持续萎缩,银行的日子只会越来越难过。指望净息差降幅收窄就能扭转乾坤?简直是痴人说梦!

非息收入:昙花一现的幻影

手续费净收入企稳?那又怎样?在总收入中占比那么低,简直是无足轻重。2024年受益于市场利率下行,银行的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其他非息收入增长较多?那只是昙花一现的幻影!市场利率一旦反弹,这些收入就会迅速消失,甚至变成亏损。把宝押在这些不稳定的收入来源上,银行的未来堪忧!

拨备:寅吃卯粮的把戏还能玩多久?

拨备,本是银行应对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现在却成了银行平滑利润的工具。2024年,上市银行整体资产减值损失对净利润增长仍产生正贡献?那是寅吃卯粮!随着各银行拨备计提力度持续下降,拨备平滑的空间越来越窄。等到风险真正爆发的时候,银行还有足够的弹药来应对吗?恐怕到时候只能束手就擒,任人宰割!

资产规模增长放缓:回归理性还是增长乏力?

银行业总资产的增长,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场缓慢的退潮,而不是什么“回归正常水平”。7.5%的同比增长率,看似稳健,实则反映了信贷需求的持续疲软和银行扩张意愿的不足。别用什么“与当前行业9.3%的ROE、30%的分红率所对应的内生增速(约7%)较为接近”来粉饰太平,这不过是银行在竭力维持表面的光鲜罢了。当增长的引擎熄火,一切美好的愿景都将化为泡影。

净息差:降幅收窄的假象

一季度上市银行整体净息差同比下降13个基点至1.43%,降幅“收窄”?别被这种小伎俩迷惑了!这只是因为去年同期基数较低而已。环比2024年四季度下降6个基点,依然触目惊心。LPR下调、存量按揭利率调整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银行的盈利能力正在遭受蚕食。指望短期内净息差能够大幅反弹,无异于痴人说梦。

手续费净收入:杯水车薪,难挽颓势

手续费净收入“企稳”?这简直是自欺欺人!在总收入中占比那么低,对银行净利润增长的影响微乎其微。资本市场波动、政策因素等影响银行理财和代销业务收入,这些结构性问题不解决,手续费收入永远无法成为银行新的增长点。企图依靠这种微薄的收入来挽救颓势,无异于杯水车薪。

非息收入的陨落:市场利率反弹的无情打击

在利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上市银行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来自金融市场业务的价差收入曾经大幅增长,但那只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不堪一击。一季度,受市场利率上升的影响,这些银行的其他非息收入增速明显下降,成为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的主要拖累项。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银行的盈利模式极其脆弱,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毫无抵抗力。把希望寄托在这些不稳定的收入来源上,银行的未来岌岌可危!

资产质量压力减轻?数字游戏罢了

别再用那些漂亮的数据来麻痹自己了!什么不良率稳中回落,关注类贷款率见顶回落,逾期率有所回落,这些都不过是障眼法,掩盖不了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本质。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个人收入下降,银行的坏账只会越来越多,资产质量只会越来越差。现在就断言资产质量压力减轻,简直是掩耳盗铃!

不良贷款率:粉饰太平的障眼法

  1. 23%的不良贷款率,看似不高,但背后隐藏着多少被掩盖的风险?银行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降低不良率,比如借新还旧、展期、重组等等。这些手段虽然可以暂时延缓风险的暴露,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旦经济形势恶化,这些被掩盖的风险就会集中爆发,给银行带来巨大的冲击。

拨备覆盖率:拆东墙补西墙的无奈

238%的拨备覆盖率,看似充足,但却是建立在牺牲利润的基础之上。银行为了应对潜在的风险,不得不提取大量的拨备,这直接导致了利润的下降。更可悲的是,一些银行为了完成利润指标,甚至动用了存量拨备,这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饮鸩止渴。一旦风险真正爆发,银行将无力应对,只能坐以待毙。

各类银行的真实画像:几家欢喜几家愁

国有大行看似平稳,实则暗流涌动;股份制银行趋于改善,但依然步履蹒跚;城商行和农商行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农商行不良生成率上升,说明其风险抵御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经济下行的冲击。指望所有银行都能安然度过危机,简直是天方夜谭!

拨备反哺利润:饮鸩止渴的自救

国有大行依然有拨备反哺利润空间?那是因为它们家底厚实!其他中小银行则没有这样的优势,它们只能通过释放拨备来平滑利润,这无疑是在透支未来的盈利能力。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只能让银行在短期内维持表面的光鲜,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旦风险爆发,这些银行将首当其冲,面临破产的风险。

政策提振内需?别指望天上掉馅饼

指望政策提振内需就能解决银行的问题?简直是异想天开!内需不足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是靠一两个政策就能解决的。更何况,即使内需真的能够提振,也不一定能惠及到银行业。政策的传导需要时间,而且效果也难以预测。把希望寄托在政策上,无异于守株待兔,最终只会失望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