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月静默中,比特币的韧性与成熟
令人诧异的横盘:市场巨震下的比特币表现
Matt Hougan那家伙,Bitwise的首席投资官,他那份“备忘录”里提到的东西,让我感觉有点讽刺。一个月,比特币的价格几乎没动,就像一潭死水。84,379美元到84,317美元,0.07%的回报率,这简直是加密货币界的“葛朗台”。但细想之下,这平静的表象之下,暗流涌动。
这个月,世界发生了什么?美国开始囤比特币了!这简直是国家级别的背书,想想之前的各种禁令,政策转向的幅度让人瞠目结舌。还有那个大嘴巴特朗普,又开始挥舞关税大棒,全球贸易战的阴影再次笼罩。在这种风声鹤唳的环境下,比特币居然能稳住,这简直是奇迹。
说实话,我光是研究这些破事儿,头发都快掉光了。分析市场,解读政策,提心吊胆,生怕一不小心就踏空或者爆仓。我一个月下来的精力消耗,简直能写一部血泪史。但是,比特币的表现,确实让我有点刮目相看。
历史对比:比特币的“成长烦恼”
看看美股的表现,自2月19日见顶以来,已经跌了12%。比特币呢?跌了12.4%。这,竟然跟跌不跟涨的剧本不太一样!
别忘了2022年那次股灾,标普500从1月到10月跌了24.5%,比特币直接腰斩,跌了58.3%。再往前,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美股跌了33.8%,比特币也跟着遭殃,跌了38.1%。2018年末的中美贸易战,股市跌了19.36%,比特币更是雪上加霜,跌了37.22%。
过去,比特币就是个beta系数极高的风险资产,股市打个喷嚏,它就得重感冒。但这次,它居然能跟股市跌幅差不多,甚至略胜一筹,这算不算“长大”了?至少,它没再像以前那样,把“高波动性”这个标签贴在脑门上到处炫耀。
超越股票:一种新的叙事?
当然,那些老学究肯定会跳出来说,这算什么对冲资产?经济下行的时候,跌幅跟股票差不多,还不如黄金保值。而且,股市可能还没到底呢,这几天只是反弹而已。说得没错,批判性思维不能丢,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比特币现在真的挺硬挺的。世界乱成一锅粥,它还能守住8万美元的关口。这要还不能让你对它的韧性有信心,那我也没辙了。
风险资产还是避险资产?比特币的双重人格
早期:风险资产的主导
比特币这玩意儿,就像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一会儿是风险资产,一会儿又是避险天堂。按理说,它是高科技的产物,应该享受高估值,享受市场的追捧。但它同时又被赋予了对抗法币贬值,对抗宏观政策失误的使命。
在比特币的早期,它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风险资产。那时候,谁能保证它能活下去?谁能保证它不会被监管扼杀?所以,一旦市场风声鹤唳,投资者首先抛弃的就是这种高风险的东西。比特币的价格也跟着一落千丈,比股票跌得还狠。
现在:对冲属性的觉醒
但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买入比特币,甚至连国家队都入场了,把它当成战略储备。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开始认可它的价值了,开始把它当成“数字黄金”了。
这种认可,直接改变了比特币的属性。当市场下跌的时候,投资者会把它当成避风港,而不是洪水猛兽。所以,它的beta系数才会降低,才会表现得比股票更坚挺。
未来:持续的演变
当然,谁也不能保证这种关系会永远持续下去。谁也不能保证比特币永远不会再跌破8万美元。市场是变化的,比特币也在不断演变。
但至少目前来看,比特币正在朝着成熟的方向发展。它正在逐渐摆脱“高波动性”的帽子,逐渐成为一种真正的资产。
我的焦虑与市场的平静:一种投资者的内心独白
说实话,看着比特币这一个月的平静,我的内心是复杂的。一方面,我希望它能涨,涨得越高越好,这样我的投资才能获得回报。另一方面,我又害怕它涨得太快,泡沫太大,最终崩盘。
这种矛盾的心情,大概是所有投资者的通病。我们既渴望财富,又害怕失去。我们既想抓住机会,又害怕被市场愚弄。
我每天都在焦虑,焦虑市场的波动,焦虑政策的变化,焦虑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我每天都在学习,学习新的知识,研究新的技术,试图看清市场的真相。
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个瞎子,在黑暗中摸索。市场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总是喜欢捉弄人。你越想抓住它,它就跑得越快。你越想看清它,它就越模糊。
也许,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平静,保持理性,不要被情绪左右。也许,比特币的平静,也是在提醒我,投资的真谛,不在于追逐暴利,而在于长期的价值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