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合約體驗金爭議:一場針對大學生的金融誘惑?
事件背景:一則推文引爆的行業道德爭議
一則名為《請各交易平臺立即停止向大學生推廣合約體驗金行為》的文章,如同一枚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加密貨幣圈內一場激烈的討論。這篇文章直指部分中心化交易所(CEX)利用合約體驗金,誘惑大學生群體進入高風險的合約交易市場。乍一看,這似乎只是一場關於交易所營銷策略的爭論,但深入探究,卻觸及了行業倫理、金融教育,乃至社會責任的深層次問題。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以太坊中文社區 ETHPanda 發起人 Bruce Xu 在 X 平台的一則推文。寥寥數語,卻如同揭開了行業內一塊不為人知的灰色地帶。推文中,Bruce Xu 直言某些 CEX 向大學生提供合約體驗金,並通過曬單獎勵等方式,鼓勵他們參與高風險的合約交易。這種做法,在他看來,無異於“從大學生開始培養賭鬼”,簡直“沒有底線”。這條推文迅速引發了社群的廣泛關注,也直接催生了那篇呼籲交易所停止向大學生推廣合約體驗金的文章。這篇文章的矛頭直指交易所,質疑它們為了拉新,不惜利用高槓桿合約這種極具風險的工具,誘導缺乏經驗和風險意識的大學生群體,最終可能導致他們財產受損,甚至走上歧途。
表面上看,這是一場關於商業倫理的爭論,但背後隱藏的,是對加密貨幣行業野蠻生長,以及對年輕一代金融風險意識薄弱的擔憂。交易所為了追求用戶增長,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將目光瞄準了缺乏社會經驗和風險判斷能力的大學生群體。而高槓桿合約,這種本應謹慎使用的金融工具,卻被當成了吸引眼球的誘餌。這不僅是對大學生群體的不負責任,更是對整個行業的潛在傷害。
交易所的回應:避重就輕的公關與怒火中燒的反駁
Bitget:快速下架與蒼白辯解
面對輿論的質疑,涉事交易所的回應可謂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首先是 Bitget,他們的反應速度堪稱“迅雷不及掩耳”。在事件發酵後,Bitget 華語負責人謝家印迅速出面,聲稱 Bitget 的“校園大使計劃”旨在推廣區塊鏈知識,提供實習機會,絕無鼓勵合約交易或發放合約體驗金之意。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謝家印還強調,由於“用戶誤解”該計劃與合約返傭有關,Bitget 已在 24 小時內將其全球範圍內下線。
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公關說辭,顯然難以服眾。一句“用戶誤解”,就想將所有責任撇清,未免太過牽強。更何況,校園大使計劃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麼,恐怕只有 Bitget 自己心知肚明。所謂的“推廣區塊鏈知識,提供實習機會”,更像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幌子,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大學生註冊,並最終參與合約交易。這種避重就輕的態度,不僅沒有平息爭議,反而讓人覺得 Bitget 在掩蓋真相,缺乏誠意。
此外,Bitget 還表示,從未通過任何形式向學生定向發放合約體驗金,並設立了舉報獎勵機制,試圖證明自己的清白。然而,這種事後諸葛亮的做法,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更何況,就算 Bitget 沒有直接發放合約體驗金,難道就沒有其他誘導大學生參與合約交易的方式嗎?比如,通過校園大使進行宣傳,舉辦模擬交易比賽,或者提供高額返傭等。這些手段,同樣可以達到吸引大學生進入合約市場的目的。因此,Bitget 的回應,不過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公關表演,目的只是為了維護自身形象,而非真正反思自身行為。
Bybit:CEO 的怒斥與證據的打臉
與 Bitget 的小心翼翼不同,Bybit 的回應則更為直接和強硬。Bybit CEO Ben Zhou 直接在 KOL 的評論區與網友對線,怒斥所謂“在學校推廣合約交易”、“法務舉報 OKX 錢包”以及“收取上幣費”等說法都是“無端造謠”,並強調“幣圈就是因為沒有證據、造謠才這麼亂”。
這種“老子沒做過,你們都是在胡說八道”的態度,雖然看似霸氣,但卻缺乏說服力。事實勝於雄辯,很快就有網友貼出了 Bybit 此前發布的校園大使招募公告,其中明確提到了“推廣合約交易”等內容。這無疑是對 Ben Zhou 的一記響亮的耳光。
更令人玩味的是,Bybit 的校園大使招募公告中,還提到了“高額佣金”等誘惑性條件。這與 Bitget 的“校園大使計劃”如出一轍,都是為了吸引大學生註冊並參與交易。只不過,Bybit 的 CEO 更為強硬,直接否認了相關指控,而 Bitget 則選擇了避重就輕。
Bybit CEO 的激烈反應,或許是出於維護公司形象的考慮,但這種缺乏證據和邏輯的反駁,反而讓人覺得 Bybit 在心虛。更何況,Bybit 的校園大使招募公告已經擺在那裡,無論如何辯解,都難以掩蓋其在大學生群體中推廣合約交易的事實。
總而言之,Bitget 和 Bybit 的回應,都未能真正解決問題。Bitget 選擇了避重就輕,試圖蒙混過關;Bybit 則選擇了強硬否認,試圖掩蓋真相。但無論如何,它們都無法否認其在大學生群體中推廣高風險合約交易的事實。而這場爭議,也再次暴露了加密貨幣行業在倫理和監管方面的缺失。
輿論的撕裂:道德高地的呼籲與工具中立的辯護
主流觀點:合約體驗金就是變相賭博
交易所的辯解蒼白無力,並未平息社群的怒火。相反,越來越多的加密貨幣 KOL 和市場用戶加入了這場關於交易所拉新方式的討論。在大多數人眼中,交易所向大學生推廣合約體驗金,無異於將披著“金融外衣”的賭博推向年輕人。這種行為不僅不道德,而且極其危險。
加密 KOL 加密無畏、前鏈聞創始人劉鋒、慢霧創始人余弦等人都毫不客氣地表達了對這種行為的批判態度。在他們看來,高槓桿合約本就是一種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並不適合缺乏經驗和風險意識的散戶。而大學生群體,更是缺乏金融知識和社會經驗,很容易被交易所的營銷手段所迷惑,最終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將合約體驗金比作賭場籌碼,或許有些誇張,但本質上卻沒有太大區別。交易所利用合約體驗金吸引大學生進入合約市場,就像賭場利用免費籌碼吸引賭客進入賭場。一旦開始交易,就很難控制自己的慾望,很容易越陷越深,最終血本無歸。
更重要的是,交易所的這種行為,不僅是對大學生群體的不負責任,更是對整個行業的潛在傷害。如果任由這種亂象蔓延,只會讓更多的人對加密貨幣行業產生負面印象,進而阻礙行業的健康發展。
另類聲音:平台無罪,責任自負?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對交易所的行為持批判態度。也有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加密 KOL Kay Capital 就認為,媒體呼籲交易所不要殘害大學生的結果,只會是交易所發個公關稿,澄清一下校園大使的職位,然後繼續我行我素。他甚至認為,與其呼籲交易所停止推廣合約體驗金,不如像擼鐵匯一樣,狠狠地 delta neutral 擼體驗金,並且傳播中性擼的方法論。
Kay Capital 的觀點,代表了一種“工具中立”的立場。在他看來,合約本身只是一種工具,沒有善惡之分。問題不在於交易所是否提供合約體驗金,而在於用戶是否具備足夠的風險意識和操作技能。如果用戶能夠理性地看待合約交易,並且掌握了正確的操作方法,那麼合約體驗金也可以成為一種學習和體驗的工具。
ChainFeeds 聯創潘志雄也轉發了 Kay Capital 的文章,並舉例說,上海電視台的五星體育頻道,竟然在教怎麼參與體育彩票,專家如何預測,賠率怎麼算之類的教學類內容。潘志雄的觀點,與 Kay Capital 類似,都傾向於“平台中立,工具無對錯,個人為自己負責”的觀點。
這種觀點,看似有理,但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大學生群體普遍缺乏金融知識和風險意識。在這種情況下,讓他們自行承擔風險,無異於將他們推向火坑。
更殘酷的現實:堵不如疏?
更為直接的觀點來自加密 KOL 花椒。他直言:“有些路就必須要走的,大學生不賭合約,還會去玩數藏,去玩 cs go 賭飾品,還會網賭,多樂彩,北京賽車,時時彩,分分彩。” 花椒的觀點,揭示了一個更為殘酷的現實:即使沒有合約體驗金,大學生也會尋找其他的賭博方式。與其一味地禁止,不如加強引導,讓他們了解風險,學會理性投資。
花椒的觀點,並非為交易所辯護,而是試圖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待問題。在他看來,賭博是一種人性,很難完全消除。與其一味地堵,不如適當的疏導,讓大學生在可控的範圍內接觸風險,從而學會管理風險。
然而,這種觀點也存在一定的爭議。畢竟,加密貨幣市場的波動性極高,即使是經驗豐富的交易者,也難以保證穩賺不賠。對於缺乏經驗和風險意識的大學生來說,參與加密貨幣交易,無異於玩火自焚。
總而言之,關於交易所是否應該向大學生推廣合約體驗金的爭論,並不存在絕對的對與錯。不同的觀點,代表了不同的價值觀和立場。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認識到,大學生群體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需要更多的保護和引導。交易所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應該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更深層的思考:金融教育的缺失與監管的缺位
金融素養教育的真空:大學生是羔羊?
這場圍繞交易所合約體驗金的爭議,不僅僅是關於商業倫理,更是對我們金融教育體系的一次深刻反思。試問,有多少大學生真正了解合約交易的風險?又有多少大學具備完善的金融素養教育體系?在一個金融知識普遍匱乏的環境下,大學生很容易成為交易所眼中的羔羊,被各種營銷手段所迷惑,最終成為高風險投資的犧牲品。
我們的教育體系長期以來重學術輕實用,對金融知識的普及嚴重不足。很多大學生畢業後,甚至連最基本的理財知識都不懂,更不用說了解複雜的金融衍生品了。在這種情況下,讓他們參與高風險的合約交易,無異於將他們推向深淵。
更可悲的是,一些大學甚至與交易所合作,共同舉辦各種活動,變相地鼓勵學生參與加密貨幣交易。這種行為不僅沒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加劇了大學生對金融風險的認知偏差。大學本應是知識的殿堂,卻淪為了交易所的宣傳平台,這不能不讓人感到痛心。
因此,要真正解決問題,不僅要靠交易所的自律,更要從根本上加強金融教育,提高大學生的金融素養。大學應該開設更多的金融課程,普及金融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和風險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杜絕大學生盲目參與高風險投資的現象。
監管的盲區:灰色地帶的狂歡?
除了金融教育的缺失,監管的缺位也是導致亂象叢生的重要原因。目前,加密貨幣行業在全球範圍內都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一方面,各國政府對加密貨幣的態度不一,監管政策不明確;另一方面,加密貨幣的匿名性和跨境性也給監管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交易所為了追求利潤,往往會遊走在法律的邊緣,甚至無視監管的存在。它們利用各種營銷手段,吸引用戶參與高風險交易,卻很少考慮用戶的利益和風險承受能力。即使出現問題,也很難追究它們的責任。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交易所為了逃避監管,甚至將業務轉移到海外,或者利用空殼公司進行操作。這使得監管更加困難,也給投資者帶來了更大的風險。
因此,要真正規範加密貨幣行業,必須加強監管,填補監管的盲區。各國政府應該盡快出台明確的監管政策,規範交易所的行為,保護投資者的權益。同時,也應該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打擊跨境犯罪,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
只有當金融教育和監管都到位了,才能真正保護大學生免受高風險投資的侵害,才能讓加密貨幣行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否則,這場圍繞交易所合約體驗金的爭議,只會不斷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