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7头的比特币:冰点下的多重迷雾
近期,比特币价格如自由落体般持续下探,从巅峰时期的近11万美元断崖式下跌,跌幅已超34%。各大主流CEX和DEX的资金费率集体转为负值,一片肃杀之气,市场情绪跌入冰点。
这场下跌的背后,仅仅是加密货币熊市的提前警报?还是美国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阵痛? 我个人认为,问题的答案远比表面呈现的更加复杂。
技术面看,比特币确实已经跌破了多个关键支撑位,机构持仓量也连续四周下降,恐慌指数VIX甚至一度突破30。 但我认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美国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在作祟。正如金融时报专栏作家Gillian Tett所言:“特朗普重返白宫的可能性,让美国经济政策变得前所未有的难以预测。”这种不确定性让投资者在“抄底”与“止损”之间进退维谷,无疑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股与比特币之间的关联性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2025年2月,标普500指数抹去了大选后的所有涨幅,而比特币同期下跌超过15%。在我看来,这反映出投资者正在集体撤离“风险资产”。当经济衰退的预期甚嚣尘上时,美元资产(美股)和“数字黄金”(比特币)同时遭到抛售,形成了令人胆寒的“股币双杀”局面。
美国经济调整的阵痛期:特朗普新政的三大挑战
我认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核心始终围绕着“美国优先”,但其经济议程的推行正面临着多重复杂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可能引发短期的市场动荡,也可能重塑长期的金融格局。
贸易战与关税政策的双刃剑效应
特朗普政府重启对华、欧盟等经济体的关税加征政策,试图通过贸易壁垒来重振美国制造业。然而,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急剧增加,美债收益率也随之暴跌,资本加速逃离风险资产。例如,2025年2月,在特朗普宣布对墨西哥加征25%关税后,比特币单日跌幅超过7%。
贸易战的副作用不仅冲击了传统市场,还可能迫使资金流向比特币等“避险资产”。但值得警惕的是,短期的恐慌情绪往往会引发抛售潮,形成“政策利好落地即利空”的怪圈。
财政赤字与美元信用的拉锯战
特朗普政府延续减税与财政刺激政策,导致美国国债规模逼近40万亿美元,市场对于美元长期价值的担忧也在不断加剧。我认为,美联储如果被迫重启量化宽松(QE),流动性泛滥可能会利好加密资产;但如果降息推迟,比特币很可能会回撤至7万美元。这种政策矛盾使得加密市场成为了美元信用博弈的“温度计”。
美元战略的摇摆与加密政策的功利性
特朗普政府一方面试图通过比特币战略储备来巩固美元霸权,另一方面又因为政策执行力度不足(例如,仅将没收的20万枚比特币划为储备,而非新增购买)而引发市场的失望。这种“既要美元强势,又想抢占加密高地”的摇摆策略,导致政策信号混乱。
特朗普近期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明确排除了美国经济今年将萎缩并进入衰退的可能性,并且承认其全面经济议程可能会造成短期动荡,但他坚信这将推动未来的繁荣。我认为,这种表态充满了政治意味,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还有待观察。
然而,上周备受加密社区期待的白宫峰会,最终却只听到了加密领头羊们对特朗普的吹捧以及对行业经验的自夸,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讨论结果和明确的政策方向。最终,我们迎来的只是“在不对纳税人造成任何成本的前提下,增加比特币储备的持仓”的承诺。在我看来,在政府没有额外预算的情况下,能够保住20万枚比特币的储备已经算是一个利好消息了。
但从长远来看,我认为特朗普的战略比特币储备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只要特朗普的行政命令不朝令夕改,未来几年内,加密行业可能会迎来一个相对友好的政策环境。虽然联邦层面可能没有百万BTC的增持计划,但各州的相关提案如果能够获得通过,或许会带来真金白银的投资。美国政府将罚没的比特币存入战略比特币储备,并且承诺不得出售,无疑减少了市场上比特币的流通抛压。在需求端,美国政府的战略比特币储备决策可能会吸引更多投资者对比特币产生兴趣,其中包括一些传统的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这可能会消除他们开展加密业务的顾虑,甚至会引发更多国家建立战略比特币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