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反弹:科网股能否持续领跑?

港股反弹:科网股能否持续领跑?南向资金“抄底”是真爱还是假象?

3月11日,港股上演了一出“V型反转”的好戏,恒生科技指数在早盘一度跌超2%的颓势下,午后竟然奇迹般翻红,最终收涨0.85%。其中,快手、小米等科网巨头表现抢眼,带动了整个板块的情绪。港股互联网ETF(513770)也跟随大盘,从低开一路爬升,成交额更是突破7亿元,足见市场对其关注度之高。

南向资金:真金白银还是虚晃一枪?

要说这波港股反弹的幕后推手,南向资金绝对功不可没。数据显示,昨日南向资金净买入高达296.26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等科网龙头更是成为“扫货”的重点对象。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已达343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数倍。

这种疯狂涌入,不禁让人想起2020年末、2021年初的那波“南下淘金”热潮。当时,南向资金也曾大幅流入港股,推动恒生指数屡创新高。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监管政策的变化和市场情绪的降温,港股随后便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期。

所以,这次南向资金的大举“抄底”,究竟是看好港股的长期价值,还是仅仅是短期博弈?我个人认为,不能盲目乐观。一方面,南向资金的流入,确实能够提振市场信心,为港股带来流动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警惕“羊群效应”,避免在高位接盘。

科网股:估值洼地还是空中楼阁?

科网股作为港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港股互联网ETF(513770)这种重仓“ATM三巨头”(阿里系+腾讯系+小米系)的ETF,更是被视为把握港股“科网牛”的利器。

但问题在于,经历了前期的大幅上涨后,这些科网巨头的估值是否还具有吸引力?中金公司认为,港股定价长期取决于盈利前景,如果盈利能够兑现,股价上涨反而会降低估值。华西证券则强调“中国资产重估”的逻辑,认为中国科技指数估值仍有提升空间。

但说实话,我对于这种“估值重估”的说法,一直持保留态度。毕竟,影响估值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盈利和增长预期外,还包括宏观经济环境、监管政策、市场情绪等等。如果只是单纯地认为“中国科技股便宜”,就盲目买入,很可能会掉入“价值陷阱”。

更何况,这些科网巨头并非没有风险。例如,阿里巴巴和腾讯控股,都面临着反垄断监管的压力;小米集团则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它们的盈利能力和股价表现产生影响。

我的看法:理性看待,谨慎参与

总的来说,我认为当前港股的反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南向资金的流入,以及机构对“中国资产重估”的看好,都为市场带来了一定的信心。但是,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短期的市场情绪所左右。

对于投资者来说,我认为可以适当关注港股的投资机会,但一定要理性看待,谨慎参与。不要盲目追涨杀跌,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配置港股资产时,应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标的。切记,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风险提示: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前请务必进行独立思考和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