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阴影下的数据迷雾与澳元的机会?
美国最近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与其说给人以清晰的指引,不如说更像一团迷雾。2月份的通胀数据无疑是焦点,但更值得玩味的是那些相对“不起眼”的报告。上周五的非农就业报告,新增就业岗位15万,略低于预期,这本身就值得警惕。更令人不安的是,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的意外疲软,以及企业“支付价格”、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通胀预期同步上升的诡异景象。
这种“滞胀”的苗头,不禁让人想起上世纪70年代的噩梦。CPI和通胀预期一同上升,意味着美联储在控制通胀方面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周三的CPI报告和周五的消费者信心报告,将提供更多线索。
然而,华尔街似乎对这些隐忧选择性忽视。特朗普对关税政策可能引发衰退的回避,更是加剧了这种担忧。“回避”本身就是一种信号,一种心虚的体现。市场低开,或许正是对这种“皇帝新装”的本能反应。
澳元:夹缝中的机遇?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的数据显得相对平淡。上周GDP环比增长0.6%,似乎给了澳储行(RBA)一些喘息的机会。但别忘了,澳大利亚的经济结构与美国有着本质区别。依赖资源出口的澳大利亚,更容易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澳储行降息,除了应对经济下行风险,恐怕也有压低澳元、提振出口的考量。
国民银行(NAB)的2月份商业信心指数升至三个月高点4,环比上升6点。这固然是好事,但商业信心这种东西,就像股市一样,很容易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降息预期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它能提振信心,但也能刺激过度投资和投机。
期货市场:空头加码,美元承压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T)报告显示,截至3月4日,大型投机者和资产管理公司都在增加澳元/美元的空头头寸。这反映出市场对澳大利亚经济前景的谨慎态度。然而,由于美国经济数据疲软,美元持续下跌,澳元/美元本周反而上涨。
这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悖论:市场不看好澳大利亚,但由于更不看好美国,澳元反而受益。这种“比烂”的逻辑,或许才是当前汇市的真实写照。
技术分析:震荡市中的挣扎
从技术角度来看,澳元/美元的走势充满了不确定性。上周的反弹,只是对前期跌幅的部分修正,很难说是一种趋势反转。美元的下跌速度能否持续,以及澳元本身的基本面能否支撑进一步上涨,都是未知数。
日线图显示,澳元/美元目前维持在0.6300上方,但缺乏明确的方向。隐含波动率区间与过去两周的波动范围基本一致,这暗示着市场可能仍将维持震荡格局。
四小时图上,RSI约为58,MACD也处于中性区域,进一步印证了市场的犹豫不决。100周期均线和200周期均线分别位于0.6315和0.6287附近,构成短期支撑。斐波那契回调位则提供了一些阻力位,例如0.6320和0.6360。
总而言之,澳元/美元正处于一个多空力量相对平衡的阶段。短期上涨动力有减弱迹象,未来价格可能在均线附近继续震荡。交易者需要对意外情况保持警惕,并做好双向交易的准备。别指望一蹴而就,耐心和灵活应变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