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深交所ESG豪赌:外资作秀,中国企业恐成韭菜

深交所全球投资者大会:投资还是作秀?安联基金ESG观点的深度剖析

深交所的全球投资者大会,年年都开,今年也不例外。但“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这种口号,听多了难免让人反胃。安联基金的沈良在会上大谈ESG,看似专业,实则充满了西方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与其说是分享观点,不如说是隔空喊话,暗示中国企业要按照他们的标准来,否则就别想拿到国际投资。

大会背后的利益考量

这种大会,与其说是为了投资者,不如说是为了交易所的政绩。深交所急于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进步,但这种“进步”真的符合中国国情吗?一味迎合国际标准,会不会反而丧失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安联基金的真实目的

沈良的发言,表面上是谈ESG,实际上是在推销安联基金的投资理念。他强调中国ESG领域的进步,无非是想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安联的盘子。这种带有明显利益导向的发言,有多少可信度?

国际投资者的双重标准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ESG要求,往往带有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希望中国企业在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又对中国企业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指手画脚。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做法,简直是强盗逻辑。

ESG光环下的中国企业:数据挑战与伪装的公益

沈良提到,五年前获取中国企业标准化ESG数据困难重重。这话说得委婉,其实就是指责当时中国企业的数据质量差,没法用。大量的社会责任报告,充斥着希望小学、乡村振兴之类的“公益”项目,看似光鲜亮丽,实则避重就轻,对碳排放、公司治理等核心问题闭口不谈。

“公益”背后的真相

这些所谓的“公益”项目,有多少是真心实意,又有多少是为了迎合政府、掩盖自身问题的公关手段?企业捐建希望小学,当然是好事,但如果背后是大量的环境污染和劳工权益侵害,这种“公益”还有什么意义?

数据造假的风险

即使现在深交所出台了披露指引,建立了激励机制,就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企业为了拿到更高的ESG评分,完全有可能在数据上动手脚。毕竟,比起真实的改进,数据造假的成本要低得多。

西方标准的陷阱

更进一步说,我们真的需要完全照搬西方的ESG标准吗?中国的国情、发展阶段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ESG体系,而不是被西方标准牵着鼻子走。

标准化迷雾:谁来定义中国特色的ESG?

沈良口中的“标准化、可比性、数据归集”,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充满了陷阱。当中国医药企业与美国同业拥有可比ESG评分体系时,国际资本确实更容易评估投资价值。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谁在定义标准?

所谓的“标准化”,往往意味着西方标准的垄断。谁有权定义ESG的标准?是那些远在大洋彼岸的评级机构,还是真正了解中国国情的本土专家?如果标准制定权掌握在西方手中,那我们的企业岂不是永远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可比性的代价

为了追求“可比性”,我们是否需要牺牲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中国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与西方企业不同的挑战和机遇。如果一味追求与西方标准对标,会不会反而扼杀了创新和发展?

数据归集的风险

“数据归集”听起来很高效,但如果数据被滥用,或者被用于不正当的商业目的,那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谁来监管这些数据?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

投票权的博弈:外资眼中的中国公司治理

安联投资累计对9000家上市公司议案行使投票权,其中亚洲市场占20%,中国市场又占亚洲市场的一半。这说明什么?说明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越来越关注,也越来越有话语权。

投票权背后的权力

投票权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权力。外资通过行使投票权,可以影响中国企业的决策,甚至可以左右管理层的任免。这种权力是否会被滥用?外资是否会利用投票权来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损害中国企业的利益?

否决票的指向

2024年度股东大会中,41%的否决票投向管理层薪酬方案,19%涉及资本运作提案。这说明外资对中国企业管理层的薪酬水平和资本运作方式并不满意。但外资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是基于中国国情,还是基于西方经验?

公司治理的本土化

公司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国的企业应该如何建立一套既符合国际规范,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体系?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案例分析:MSCI评级跃升的真相与高分红的诱惑

沈良分享了两个案例,一个是深交所上市的制造业企业,采纳TCFD和IFRS S2后,MSCI ESG评级从BB跃升至AA;另一个是消费行业龙头企业,通过现金分红和绿色基建投资,将分红率提升至75%。这两个案例看似成功,实则充满了营销的味道。

MSCI评级的游戏

MSCI ESG评级真的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吗?有多少企业是为了提升评级而进行“表面功夫”,又有多少企业真正关注可持续发展?评级机构的评判标准是否科学?这些都是值得怀疑的。

高分红的陷阱

高分红当然是好事,但如果高分红是以牺牲企业长期发展为代价,那就是饮鸩止渴。企业为了迎合投资者,过度分红,会不会影响未来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

绿色基建的包装

绿色基建投资,听起来很环保,但有多少是真正的绿色,又有多少是为了“洗绿”?企业投资绿色基建,是为了改善环境,还是为了获得政府补贴和市场认可?这些都需要仔细甄别。

谁的推动者?资管机构的道德秀与利益算计

安联投资声称开展了700余次ESG专项沟通,推动20%的被投亚洲企业优化治理结构。这种“建设性对话”听起来很动听,但资管机构真的在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吗?还是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算计?

道德秀的背后

资管机构开展ESG专项沟通,真的是为了推动企业进步吗?还是只是为了给投资者一个交代,证明自己在尽责?这种“道德秀”有多少真心实意,又有多少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形象?

利益至上的本质

资管机构的本质是盈利机构,其首要目标是为客户创造财富。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是否会牺牲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资管机构的“建设性对话”,是否只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企业,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

“建设性对话”的真实目的

所谓的“建设性对话”,是否只是资管机构向企业施压,要求企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对话是否真正平等?企业在对话中是否有足够的话语权?这些都需要认真思考。

深交所的豪赌:一场重塑国际资本配置的豪赌?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透露,正在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ESG披露框架,首批试点企业已覆盖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这无疑是一场豪赌,赌的是中国企业能够适应新的游戏规则,赌的是国际资本会因此更加青睐中国资产。

豪赌的风险

这场豪赌的风险不容忽视。如果中国企业无法适应新的ESG披露框架,或者国际资本并不买账,那么深交所的努力可能会付诸东流。更糟糕的是,如果新的披露框架被滥用,或者被用于不正当的商业目的,那将会对中国资本市场造成严重的损害。

资本配置的逻辑

国际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逻辑,真的会因为ESG而改变吗?也许ESG只是一个幌子,背后真正起作用的,还是经济增长的潜力、政治稳定的预期以及地缘战略的考量。

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在这场豪赌中,谁会是赢家?谁又会是输家?是那些适应了新规则的企业,还是那些被淘汰的企业?是深交所,还是整个中国资本市场?这些问题,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