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域医学:寒冬中的挣扎与豪赌
业绩断崖式下跌:谁的责任?
太平洋证券这份报告,开篇就直白地指出金域医学2024年营收和利润的双重下滑,将其归咎于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落地和“行业整顿”。这种解释,在我看来,过于轻描淡写,甚至有避重就轻之嫌。DRG和行业整顿固然有影响,但难道金域医学自身就没有问题吗?
仔细分析,营收下滑15.81%,归母净利润暴跌159.26%,这可不是小感冒,而是直接进了ICU。DRG推行,压缩的是过度医疗的空间,挤掉的是虚高的价格水分。真正有技术、有质量的检验项目,根本不用担心被淘汰。金域医学业绩如此惨淡,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过去是不是过于依赖某些灰色地带的业务?又或者,自身的技术壁垒根本没那么高?
至于所谓的“行业整顿”,更是个模糊的概念。哪个行业不需要整顿?整顿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市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如果金域医学的产品和服务经得起检验,又何惧整顿?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5年一季度的情况并没有好转,营收继续下滑,利润依旧惨淡。这说明,金域医学的问题不是短期的阵痛,而是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外部环境,未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所谓的“提质增效”:不过是饮鸩止渴?
报告中,金域医学大谈“提质增效”,又是全流程精益化管控,又是AIoT技术深度融合,又是优化物流线路,又是集成供应链管理,看起来热火朝天。但仔细一琢磨,这些所谓的“提质增效”,本质上都是在成本上下功夫,说白了就是变相降价。在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被压缩的情况下,降价求生存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依靠降价,而忽略了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升,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实验室人效提升21%,物流费用下降7.29%,试剂成本下降15.54%……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多少裁员的压力?牺牲了多少员工的福利?又压缩了多少供应商的利润空间?
启用各种自动化工作站,看似提高了效率,但如果这些工作站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存在问题,最终损害的还是患者的利益。医疗行业,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马虎。
“医检4.0”:看上去很美,但能撑起未来吗?
金域医学提出的“医检4.0”概念,听起来非常高大上,又是大数据,又是人工智能,又是智能体应用。但这些概念,很多企业都在提,关键是要看能不能真正落地,能不能真正解决行业痛点。
拥有超过23PB的医学大数据,固然是个优势,但如果这些数据没有经过清洗、整理和分析,那就只是一堆垃圾。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是否能够合法合规地使用?是否存在侵犯患者隐私的风险?
所谓的“医检行业大模型及其智能体应用“小域医””,听起来很科幻,但如果它的诊断结果不够准确,甚至出现误诊漏诊,那就会给患者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必须慎之又慎。
与广东省数据要素产业协会、广州数据交易所等合作,共同推动安全、高效、有序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数据交易涉及伦理、法律、技术等诸多复杂问题,需要谨慎探索。
太平洋证券的“买入”评级:是真知灼见还是利益捆绑?
在金域医学业绩如此糟糕的情况下,太平洋证券依然给予“买入”评级,并预测未来几年营收和利润将大幅增长,这让我感到非常困惑。他们的依据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金域医学在“数智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我认为,投资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券商的评级所迷惑。券商的评级,往往受到各种利益关系的驱动,并不一定代表公司的真实价值。更何况,过去90天内共有10家机构给出评级,全部是买入评级,这难道不值得警惕吗?
从盈利预测明细来看,太平洋证券对金域医学的未来过于乐观。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政策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金域医学能否实现如此高的增长,我表示怀疑。
风险提示:避重就轻的敷衍了事?
报告最后,太平洋证券列出了几条风险提示,包括市场需求下降的风险、产品降价的风险、应收账款收回不及预期的风险。这些风险,几乎适用于所有医药企业,根本没有针对金域医学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显得非常敷衍。
我认为,金域医学面临的真正风险,远不止这些。例如,技术创新不足的风险、人才流失的风险、合规经营的风险、以及消费者信任危机的风险等等。这些风险,才是投资者应该重点关注的。
总而言之,金域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成功走出困境,取决于它能否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而投资者,则应该保持理性,不要盲目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