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的迷雾:质量融资增信真的是灵丹妙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政策的美好愿景与执行的偏差
中国经济网这篇报道,看似歌颂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积极响应“质量融资增信”政策,为东北经济注入活力,实则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尴尬。通篇读下来,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这些高大上的辞藻堆砌在一起,仿佛给“质量融资增信”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但仔细想想,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真的能解决东北经济的根本问题吗?
我很怀疑。政策的初衷当然是好的,想通过金融手段引导企业重视质量,促进转型升级。但问题在于,东北经济的症结,真的是缺钱吗?恐怕并非如此。缺的是创新意识、是市场活力、是能够吸引人才的营商环境。如果这些根本问题不解决,仅仅靠“输血式”的资金注入,无异于饮鸩止渴。
更何况,政策在执行层面,往往会走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中国官场的普遍现象。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指标,很可能为了完成KPI而刻意扶持一些“样板企业”,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少数企业身上,造成新的不公平。而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中小企业,却往往难以获得贷款,或者被繁琐的手续和苛刻的条件拒之门外。这种“选择性扶持”,真的能促进整个东北经济的健康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