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止跌回稳”?别光看“白名单”,先问问百姓的钱包鼓不鼓
房地产市场真的能像政府工作报告里说的那样,“止跌回稳”吗?看看那些“白名单”项目,听起来很美好,但问题是,老百姓的购买力在哪里?光靠政策刺激需求,不解决根本的收入问题,恐怕只是饮鸩止渴。
“白名单”是药,但不是万能药
全国人大代表张水波说,一揽子金融政策在发力。没错,融资是重要,但如果房子卖不出去,开发商融再多钱,还不是烂尾?现在的问题不是开发商缺钱,而是老百姓不敢买房。姚劲波代表建议的“调整限购、增加补贴”,听起来很诱人,但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又能支撑多久?靠行政手段强行拉动需求,长期来看,只会扭曲市场,积攒更大的风险。况且,真正有能力购买改善性住房的人,并不差那点补贴,而真正需要住房的刚需,可能连首付都凑不齐。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但信心从哪里来?
石文先委员说要“坚定市场回暖信心”,这话说得没错,但信心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控制新增供给、公开存量房信息、确保“保交楼”,这些都是基本操作,关键在于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居民收入。现在多少年轻人面临失业,多少企业在裁员降薪?没有稳定的收入预期,谁敢背负沉重的房贷?指望“以旧换新”?先不说有多少人有“旧房”可以换,就算换了,新房的价格又能优惠多少?翟美卿委员的建议,看似美好,实则忽略了现实的残酷。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拆弹,更要防雷
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这几年,通过兼并重组,拆掉了一些,但新的风险又在不断累积。
数字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黄茂兴代表说,不良贷款减少、高风险机构收敛,数字确实好看了,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清理问题股东、压降融资平台债务,这些都是亡羊补牢。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从源头上杜绝风险的发生。浙江、山西的省级农商联合银行模式,看起来提高了效率,但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权力集中,更容易滋生腐败和寻租行为。而且,这种模式是否适合所有地区,还值得商榷。
补资本金是输血,更要自身造血
李瑶委员建议,适当补充资本金。这就像给病人输血,能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根治疾病。关键在于,金融机构要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拓展业务范围,创新金融产品,提高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内部管理,完善风控体系,提高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冯帆代表说的没错,但问题在于,如何确保这些措施能够真正落实到位?靠制度约束,还是靠自觉?
金融风险防线:别只顾着“数字化”,忘了风险的本质
金融机构是风险防线的第一道关口,但现在看来,这道防线漏洞百出。一味强调“数字化”,可能会掩盖更深层次的问题。
技术是工具,不是救命稻草
李瑶委员说,要利用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优化风控模型。技术当然重要,但如果风控意识不到位,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发挥作用。更何况,现在很多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只是为了赶时髦,把线下的业务搬到线上,并没有真正利用技术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开发“智能预警系统”,听起来很科幻,但如果数据不准确,模型不合理,预警系统只会发出错误的信号。
严刑峻法,才能震慑犯罪
田轩代表说,要加大对财务造假和欺诈发行的打击力度。这话说到了点子上。现在的处罚力度太轻,违法成本太低,根本无法形成有效威慑。只有提高违法成本,才能让那些想铤而走险的人望而却步。完善法律法规、优化监管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国际监管合作,这些都是必要措施,但关键在于执行。如果法律法规只是摆设,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完善的制度也形同虚设。
并购基金:是机遇,也是挑战
张懿宸委员说,要重视并购基金的作用。并购基金确实可以拓宽退出渠道,促进行业整合,但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如果监管不到位,并购基金很容易成为利益输送的工具,甚至成为某些人空手套白狼的手段。给予保险资金投资于涉关联关系项目一定灵活空间,这句话听起来很诱人,但也需要谨慎对待。关联交易本身就容易滋生腐败,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很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总而言之,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不能只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更要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问题。没有公平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收入预期,再多的政策刺激,也只是扬汤止沸,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