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狂飙:传统金融巨头入局,谁是这场“资产上链”豪赌的赢家?

Table of Contents

RWA 狂飙: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合谋?一场“执剑人”的豪赌?

群雄逐鹿 RWA:一场“资产上链”的盛宴

本月,我们看到贝莱德、Mantra Chain、Ondo、Alchemy Pay、Yala、蚂蚁数科等一众机构,无论是中心化的金融巨头还是新兴的去中心化公链项目,都在争先恐后地涌入 RWA(Real World Assets,真实世界资产)赛道。这是一场盛宴,一场关于“资产上链”的狂欢,但狂欢之下,暗流涌动。这些机构试图将各种类型的资产,从传统的债券、股票到新兴的新能源资产,搬到区块链上,构建新的金融基础设施。但问题是,这真的是一场解放金融的革命,还是一场资本的逐利游戏?

黑暗森林的“执剑人”:RWA 的救赎之路?

“黑暗森林”理论,对于区块链世界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去中心化,看似自由,实则充满了尔虞我诈。在传统的区块链世界里,价值捕获始终是个难题,空气币、传销币层出不穷,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屡见不鲜。RWA 的出现,似乎给这个“黑暗森林”带来了一丝曙光。它试图将传统金融的资产引入区块链,弥补区块链世界价值支撑的短板。就像三体中的罗辑,以生命为赌注,构建威慑体系。RWA 能否成为区块链世界的“执剑人”,遏制乱象,带来真正的价值?

RWA 的乌托邦:全球无界资产投资的未来?

RWA 的愿景很美好:无缝连接传统金融和去中心化金融,重塑传统金融的同时,将现实世界的机会带到链上。想象一下,未来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投资全球各地的资产,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这听起来像是一个乌托邦,一个全球无界资产投资的未来。但现实是,RWA 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合规、流动性、技术等等,每一个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个乌托邦,真的能实现吗?还是只是一个美好的泡影?

RWA 市场:数字背后的真实博弈

规模与增速:一场数字游戏的狂欢?

365 亿美元,同比增速 60%!这是 RWA 市场最新披露的数据,无疑是令人兴奋的。超过 185 个 RWA 相关的加密代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总市值也突破百亿美元大关。但这真的是 RWA 价值的真实反映吗?还是仅仅是一场由数据堆砌起来的数字游戏?投资者蜂拥而至,追逐着 RWA 的光环,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些资产的底层逻辑和潜在风险?这场狂欢,又能持续多久?

传统金融巨头的入局:是馅饼还是陷阱?

贝莱德、富达,这些传统金融界的巨鳄也开始关注 RWA 领域,探索资产代币化的可能性。摩根大通更是直接推出了内部代币化平台,积极寻找 RWA 的机会。这些巨头的入局,无疑给 RWA 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似乎预示着 RWA 的未来一片光明。但我们也不得不警惕,传统金融的基因里,刻着对风险的厌恶和对利润的渴望。他们真的是来推动 RWA 发展的,还是只是想把 RWA 变成一个可以收割韭菜的新工具? 对于他们来说, 区块链技术和 RWA 本身,或许不过是他们庞大金融帝国里的一颗螺丝钉,随时可以被替换。

监管迷局:合规的紧箍咒与创新的枷锁

Mantra Chain 的突围:DeFi 合规的曙光?

Mantra Chain 获得了迪拜虚拟资产监管局(VARA)颁发的 VASP 许可证,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在监管的灰色地带游走了这么久,DeFi 终于开始寻求合规的道路了?Mantra Chain 宣称要打造一个既能满足监管要求,又不扼杀创新的平台,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实现起来谈何容易。如何在许可型应用和无需许可的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又能保持 DeFi 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这或许是 Mantra Chain 以及所有 RWA 项目都需要面对的难题。

Stellar 的野心:30 亿美元 RWA 上链的豪赌?

Stellar 宣布与 Paxos、Ondo 等机构合作,计划在 2025 年底之前将 30 亿美元的 RWA 上链。这个目标听起来很宏伟,但细想之下,却充满了挑战。如何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将 RWA 规模扩大十倍以上?这需要 Stellar 在技术、合规、市场拓展等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更重要的是,RWA 的质量如何保证?仅仅是数量的增长,并不能真正推动 RWA 市场的发展。如果上链的都是一些低质量的资产,那最终只会变成一场泡沫。

支付巨头的入场:Alchemy Pay 的 RWA 支付想象

Alchemy Pay 宣布其产品将集成 RWA,支持用户用法币购买美国国债、蓝筹股等传统金融资产。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它将 RWA 的参与门槛大大降低,让更多的用户可以参与到 RWA 的投资中来。但问题是,Alchemy Pay 如何保证 RWA 交易的合规性?如何解决跨境支付的难题?如何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又能满足监管的要求?这些都是 Alchemy Pay 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RWA 支付的想象,可能最终只是一场空想。

Yala RealYield:比特币的“机构级稳定收益”美梦?

Yala 推出了 RealYield 平台,试图将 BTC 流动性配置到代币化的 RWA 中,为比特币持有者提供机构级的稳定收益。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但仔细分析,却充满了风险。将比特币这种高波动性的资产,与 RWA 这种相对稳定的资产进行结合,真的能实现稳定收益吗?如果 RWA 出现风险,比特币持有者又将承担怎样的损失?所谓的“机构级稳定收益”,或许只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噱头。

RWA REAL UP Dubai Summit 2025:一场 Web3 的“迪拜梦”?

蚂蚁数科牵头,联合多家 Web3 机构,将在迪拜举办 RWA REAL UP Dubai Summit 2025。迪拜,这个中东的金融中心,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拥抱 Web3 技术,试图成为全球的 Web3 中心。这场峰会,无疑是迪拜 RWA 战略的重要一步。但我们也要看到,迪拜的监管环境相对宽松,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过于宽松的监管,可能会吸引一些不法分子,给 RWA 市场带来风险。这场峰会,能否真正推动 RWA 的发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技术迷宫:互操作性与流动性的困境

Quant Network 的 Overledger:多链互操作的救命稻草?

Quant Network 推出了 Overledger,一个支持多链应用的可互操作区块链操作系统。这个技术的目标很明确:解决 RWA 在不同区块链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想象一下,如果 RWA 可以在不同的链上自由流动,那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流动性。但现实是,区块链之间的互操作性一直是一个难题,各种跨链桥接方案都面临着安全风险。Overledger 真的能成为 RWA 多链互操作的救命稻草吗?还是只是又一个美好的愿景?我们需要时间来验证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Securitize 的 sToken Vault:RWA 流动性的“续命丹”?

Securitize 推出了 sToken Vault,一种基于 ERC-4626 保险库技术的创新功能,旨在增强 RWA 在 DeFi 中的流动性和组合性。这个功能的思路很巧妙:允许机构投资者持有 Securitize 发行的 RWA,同时在 DeFi 中以 deUSD 的形式获取流动性,并继续从基础资产中获得收益。这听起来像是一颗“续命丹”,可以解决 RWA 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问题是,deUSD 的稳定性如何保证?如果 deUSD 出现脱锚,那将会给 RWA 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此外,这种模式是否会过度依赖中心化的 Securitize,从而违背 DeFi 的去中心化精神?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资本涌动:真金白银背后的 RWA 叙事

融资与投资:资本的 RWA 押注

Plume 获得 2000 万美元融资,Tether 宣布投资 Quantoz,这些新闻都在告诉我们:资本正在涌入 RWA 赛道。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无疑是对 RWA 未来的一种押注。但我们也需要看到,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他们看中的是 RWA 的潜在回报,而不是 RWA 的长期发展。如果 RWA 无法带来预期的收益,资本随时可能会撤离。因此,我们不能过度依赖资本的推动,而是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RWA 生态。

Conflux 与蚂蚁数科的合作:香港 RWA 的试验田?

Conflux 与蚂蚁数科合作,共同参与中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电池交换 RWA 项目。这个项目位于香港,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安全、透明且合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这是否意味着香港正在成为 RWA 的试验田?香港拥有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和监管环境,这为 RWA 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香港也面临着来自内地的监管压力。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推动 RWA 的创新发展,这是香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香港金管局的“数字债券拨款计划”:一场监管的“糖衣炮弹”?

香港金管局推出了“数字债券拨款计划”,鼓励资本市场采用代币化技术。此外,金管局还启动了“Project Ensemble”沙盒项目,支持机构实验化代币化应用。这些举措表明,香港政府正在积极拥抱 RWA 技术。但我们也要警惕,这些政策是否只是“糖衣炮弹”?政府的扶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市场的内生动力。如果 RWA 只是依赖政府的补贴,而无法产生真正的价值,那最终只会变成一场空耗。

Web3 节的 RWA 热议:泡沫还是机遇?

在今年的 Web3 节上,RWA 代币化成为了焦点话题。香港货币管理局的“Project Ensemble”倡议,更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RWA 正在成为 Web3 世界的新宠,但这其中有多少是炒作,有多少是真实的需求?我们不能盲目跟风,而是要理性分析 RWA 的价值和风险。只有真正理解 RWA 的本质,才能抓住其中的机遇,避免被泡沫所吞噬。

中国太平洋保险的代币化基金:机构入场的“试水”?

中国太平洋保险(CPIC)在 HashKey Chain 上推出了一个代币化美元货币市场基金。这是中国保险机构在 RWA 领域的首次尝试,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但这仅仅是机构入场的“试水”,还是未来大规模进军的信号?CPIC 的这一举动,无疑会吸引更多的机构关注 RWA 市场。但同时,也需要警惕机构的“割韭菜”行为。RWA 市场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但更需要的是负责任的参与者,而不是只想从中捞一笔就走的投机者。

RWA 的困境与挑战:理想与现实的残酷落差

监管的不确定性:全球流通的“拦路虎”?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 Web3 技术和资产代币化的法律法规存在显著差异,缺乏统一的监管框架已成为 RWA 发展的最大阻碍。 欧洲美国倾向于设定较高的合规门槛,而亚洲和中东地区虽然通过实验性政策吸引项目,但合规门槛依然不低。 RWA协议看似可以在公链上运作,但必须借助各种合规模块来适应各地不同的合规框架。这些合规协议缺乏互操作性,一个符合香港合规框架的协议也无法与其它地区的合规协议进行交互。因此 RWA协议的可访问性和互操作性严重不足,如同一个个孤岛,与全球互联互通的理想背道而驰。2025 年,部分地区如迪拜已开始尝试构建监管框架(如Mantra Chain获VASP许可),但全球监管框架的统一仍然遥遥无期。监管的碎片化,无疑是RWA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的最大“拦路虎”。

采用的障碍:谁来为 RWA 买单?

RWA需要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包括不同年龄段和背景的用户)接受和使用,包括使用加密货币作为支付方式,以及克服新技术的学习曲线。目前的RWA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主要以机构为主。无论是美国还是香港,都以大机构推动落地为主。行业标准尚未建立,导致很多散户还未参与,普通投资者对RWA的认知还不足。RWA的推广,不能只依靠机构的力量,更需要培养用户的认知和习惯。如何降低RWA的参与门槛,让更多的人了解RWA、信任RWA、并最终使用RWA,是RWA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否则,RWA将只是少数人的游戏,无法真正改变金融的格局。

可持续性与波动性:稳定资产的“赌场化”?

RWA的代币化可能引发过度投机,导致原本稳定的资产(如房地产或债券)出现不合理的价值波动,进而可能导致市场不稳定,影响长期投资者的信心。将传统的、相对稳定的资产进行代币化,并放到加密货币市场上进行交易,真的能保证其稳定性吗?还是会让这些资产沾染上加密货币市场的投机属性,最终变成一场“赌场化”的狂欢?如果RWA的价值不能得到有效维护,那么它将无法吸引真正的长期投资者,最终只会走向衰落。

技术的挑战:RWA 安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智能合约的漏洞和区块链平台的可扩展性问题可能影响RWA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处理大量RWA交易需要高效的基础设施,而现有技术可能尚未完全满足需求。技术风险可能导致资产安全问题,削弱投资者信任。 Quant Network 和 DECO 正在开发隐私保护和可扩展性解决方案,但仍需时间验证。智能合约的安全漏洞,如同悬在RWA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区块链的可扩展性问题,则限制了RWA交易的效率,影响了用户体验。如果RWA无法解决这些技术难题,那么它将永远无法真正普及。

流动性的问题:RWA 的“死亡螺旋”?

某些RWA(特别是流动性较低的资产,如房地产或艺术品)在代币化后可能仍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场条件不佳时。特别是香港和中国以机构参与为主的RWA代币化token,在首次融资之后,基本就失去了流动性。尽管美债等标准化资产为RWA提供了确定性起点,但其链上化更多是技术封装,未释放出结构性价值。未来RWA的关键在于激活长期游离于传统金融体系之外、难以估值且缺乏流动性的“沉默资产”,通过上链实现其价值表达和自由流通,创造新的市场动能。这将使RWA成为资金愿意冒险投资的机会窗口,吸引更多类型的资金上链,实现从“资产端”到“资金端”的双重质变。缺乏流动性,一直是RWA发展面临的难题。如果RWA无法激活二级市场,让投资者可以随时买卖,那么它将陷入“死亡螺旋”,最终走向消亡。

投资者信心:信任危机的 RWA 如何破局?

建立投资者的信任是 RWA 发展的关键,但透明度、安全性和监管合规的不足可能削弱信心。RWA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投资者对其了解程度还不够深。如果RWA缺乏足够的透明度,投资者无法了解资产的真实情况;如果RWA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投资者的资产随时可能被盗;如果RWA无法满足监管的要求,投资者将面临法律风险。这些因素都会削弱投资者对RWA的信心。RWA要赢得投资者的信任,需要从透明度、安全性、合规性等方面入手,打造一个值得信赖的投资环境。

RWA 的未来猜想: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共舞?

RWA 的终局:中心化监管与去中心化流通的结合?

以香港为例,现在香港建立了内地-香港-新加坡三层结构的协同机制,这或许预示着 RWA 的终局形态:中心化的上链前监管,与去中心化的上链后流通的结合。境内确权,离岸发行,全球流通,三位一体。既能保证资产的合规性,又能释放资产的流动性,这听起来很完美。但问题是,这种模式是否会过度依赖中心化的机构?去中心化的精神又该如何体现?或许,RWA 的未来,需要在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激活 RWA 二级市场:一场流动性的解放运动?

现在 RWA 面临“资产上线即沉寂”的一级市场现象,鉴于各种合规制度和监管制度没有落地,二级市场的流动性难以释放,压制了 RWA 的市场活力。RWA 要想真正腾飞,就必须激活二级市场。为此,我们认为分布式数字身份(DID)系统会形成一个重要的战略分水岭。以贝莱德的研究为例,贝莱德在公开文件中明确将 DID 定位为普惠化金融的基础设施,试图通过可验证信用体系打破机构与散户市场间的壁垒。如果能够构建数字身份认证、链上清算等底层能力,那将为引入二级市场流动性创造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条件。RWA 的发展,绝不应该只限于专业投资者市场,而应该面向更广泛的普通用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释放 RWA 的潜力。

RWA 的双重使命:加密货币的“拨乱反正”?

RWA 既能够将传统金融代币化,也能将加密货币传统化,两者是相向而行,并非背道而驰。传统资产向区块链奔赴的是价值释放和链上流动;而加密货币向传统金融奔赴的是货币的利基构建和价值捕获,而不再是以前毫无价值支撑的 memecoin。RWA 真正可以实现加密货币的良币改造劣币的进程,让加密世界变得有真正的价值支撑,而非建立在去中心化梦想之间的海市蜃楼。RWA 或许能够成为加密货币世界的“拨乱反正”的力量,让加密货币不再只是投机者的游戏,而是真正具有价值的数字资产。

附录:主要国家/地区 RWA 监管概览

美国:SEC 与 CFTC 的双重监管

在美国,RWA 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双重监管。SEC 主要负责监管证券类 RWA,例如代币化的股票和债券;而 CFTC 则负责监管商品类 RWA,例如代币化的黄金和石油。这种双重监管体系,既保证了监管的全面性,也增加了 RWA 市场的复杂性。核心法规包括《证券法》、《商品交易法》等。SEC 和 CFTC 采取的重点措施包括:对 RWA 发行进行注册和披露要求、打击 RWA 市场的欺诈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等。

中国香港:金管局与证监会的协同监管

在中国香港,RWA 的监管由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和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协同负责。HKMA 主要负责监管与银行相关的 RWA,例如数字债券;而 SFC 则负责监管证券类 RWA。香港的监管框架相对灵活,鼓励创新,但也强调风险控制。HKMA 和 SFC 采取的重点措施包括:推出沙盒计划,允许机构进行 RWA 实验、发布指引,明确 RWA 的监管要求、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等。

欧盟:ESMA 的统一监管框架

在欧盟,RWA 的监管主要由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SMA)负责。ESMA 致力于建立统一的 RWA 监管框架,以促进 RWA 在欧盟内部的自由流通。核心法规包括《MiCA 法案》(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等。ESMA 采取的重点措施包括:对 RWA 发行商进行授权和监管、要求 RWA 发行商披露相关信息、加强对 RWA 市场的监控等。

迪拜:DFSA 的创新监管

在迪拜,RWA 的监管由迪拜金融服务管理局(DFSA)负责。DFSA 的监管框架相对创新,鼓励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应用,并支持机构实验化代币化应用。DFSA 的优势在于与欧盟监管等效,可以降低 RWA 的融资成本。DFSA 采取的重点措施包括:颁发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许可证、建立沙盒环境,允许机构进行 RWA 实验、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