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高集团IPO迷局:经销商乱象、财务疑云与品牌风险

IPO在即的悍高集团:经销商迷局背后的隐忧

光鲜数据下的经销商乱象:真的是“先款后货”?

悍高集团要上市了,这本该是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招股书上那些亮眼的数字,比如远超同行的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都在试图告诉投资者:这是一家运营高效、资金回笼迅速的优质企业。但仔细一琢磨,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先款后货”?这个在招股书中被反复提及的信用政策,仿佛是悍高集团资产周转率高的万能钥匙。但问题是,真的是所有经销商都乖乖地先交钱再拿货吗?如果真是这样,又何来那么多与经销商的纠纷?

那些漂亮的财务数据,很可能只是表象。就像精心打扮过的房间,乍一看干净整洁,可一旦打开衣柜,没准里面塞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我怀疑,悍高集团的经销体系,就藏着不少见不得光的秘密。

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数字游戏还是真实竞争力?

悍高集团的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远超同行平均水平。但数据这东西,往往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关键在于,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是否具有可比性。

行业对比的猫腻:好博窗控为何被排除在外?

悍高集团在招股书中选择的可比公司,似乎有意避开了某些“潜在的竞争对手”。比如同样在深主板IPO的好博窗控,这家公司与悍高集团在产品上有重叠,销售模式也类似,甚至也好博窗控也将悍高集团列为可比公司。但为什么悍高集团却视而不见呢?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悍高集团是不是在玩一种“田忌赛马”的游戏,故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参照物,以凸显自身的优势?这种选择性披露,恐怕有误导投资者的嫌疑。毕竟,如果把好博窗控也纳入比较范围,悍高集团的数据还能这么耀眼吗?

经销商数量的“虚胖”:高增长背后的高流失率

经销商数量的快速增长,乍看之下是市场扩张的有力证明。但仔细分析悍高集团的数据,会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经销商的退出率同样居高不下。这意味着,悍高集团的经销商队伍,更像是一个不断注水的气球,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上并不牢固。

这种高增长、高流失的模式,带来的不仅仅是管理上的挑战,更可能影响到渠道的稳定性。一个经销商刚熟悉了产品和市场,还没来得及产生效益就退出了,这对悍高集团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损失吗?这种“虚胖”的经销商数量,又能为悍高集团带来多少真实的竞争力?

三十八度六:一桩蹊跷的赊销案

中国裁判文书网上那桩悍高集团与成都三十八度六科技有限公司的买卖合同纠纷,简直是疑点重重。一家刚成立几个月的公司,注册资本一百万,实缴资本为零,这样的“空壳公司”,竟然也能获得悍高集团的授信,这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成立数月即获授信:风控体系的漏洞?

按照悍高集团招股书的说法,只有“规模较大、资信较好”的客户,才能获得授信额度。那么,三十八度六究竟是如何满足这些条件的?难道悍高集团的风控体系形同虚设,只要是个人就能赊账?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三十八度六持续拖欠货款的情况下,悍高集团竟然还继续对其赊销。这简直就像一个赌徒,明知道对方已经输得精光,还不断地借钱给他,指望他翻本。这种“慷慨”,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悍高集团的“大方”:是战略失误还是另有隐情?

我不禁要怀疑,悍高集团对三十八度六的“大方”,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难道这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战略失误,还是说,这其中存在着某些不可告人的利益输送?

如果悍高集团的管理层连这种风险都意识不到,那这家公司的内部控制,恐怕已经烂到了根里。如果他们是明知故犯,那这种行为就更加令人不齿了。无论真相如何,这桩蹊跷的赊销案,都暴露出悍高集团在经销商管理上的巨大漏洞。

神秘的“深圳悍高”:一场说不清道不明的关联?

在搜索悍高集团相关资料时,深圳市悍高家居五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悍高”)浮出水面。这家公司与悍高集团商号相同,却又声称彼此并无关联。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法,反而更让人起疑。

同名公司的魅影:品牌混淆的潜在风险

深圳悍高经营的业务与悍高集团存在重叠,这无疑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扰。想象一下,一个消费者想要购买悍高集团的产品,却误入了深圳悍高的店铺,结果买到了质量参差不齐的仿冒品,这会对悍高集团的品牌形象造成多大的损害?

悍高集团对此难道一无所知吗?我不相信。这种听之任之的态度,要么是悍高集团对品牌保护的漠视,要么是他们与深圳悍高之间存在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联。

博拓配件:悍高“全球1号店”的真实身份

更耐人寻味的是,深圳悍高曾注册过名为“博拓五金配件”的微信商城小程序。而“博拓配件”的实控人,与悍高集团的经销商——博拓配件的企业名称高度相似。种种迹象表明,深圳悍高与博拓配件可能为兄弟公司,而博拓配件又自称是悍高集团的“全球1号店”。

这简直是一团乱麻。一家与悍高集团商号相同的公司,与悍高集团的经销商关系密切,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我不这么认为。这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一张复杂的利益网络,而悍高集团,或许就是这张网络的中心。

经销商管理:亟待补上的功课

悍高集团的招股书,就像一件华丽的袍子,表面光鲜亮丽,但仔细一看,却发现里面爬满了虱子。经销商管理上的种种问题,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无论是三十八度六的赊销案,还是深圳悍高的同名魅影,都暴露出悍高集团在经销商管理上的粗放和混乱。如果悍高集团不能尽快补上这门功课,即使成功上市,也难以走得长远。

经销商是企业的生命线,如果这条生命线管理不善,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那企业的前景将一片黯淡。悍高集团,真的准备好迎接市场的考验了吗?我对此深表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