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一份被“优化”的财报解读
最近海通国际发布了关于京东健康(06618)的研报,核心观点是“收入略超预期,利润显著超预期”。初看之下,一片欣欣向荣,仿佛京东健康已经找到了互联网医疗的财富密码。但我总觉得,这份研报的解读需要更冷静的视角。
收入增长的“水分”有多少?
研报中提到,京东健康2024年收入582亿元,同比增长8.6%。抛开那些漂亮的百分比,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 低基数效应: 2023年受疫情影响,整个医药电商行业都迎来一波爆发式增长。在这样的高基数下,2024年还能保持增长,固然不易,但8.6%的增幅,真的足够亮眼吗?对比其他电商平台,这个增速并不算突出。
- 增长的引擎是什么? 研报强调药品、器械、保健品三大品类均增长强劲。但细究起来,药品销售往往依赖于促销活动和新药上市。比如,为了推广某种新药,京东健康可能会推出“买一送一”之类的活动。这种促销手段,虽然能短期内拉升销量,但长期来看,却可能牺牲利润,而且会形成用户对价格的依赖,不利于品牌价值的提升。
- 医保个账支付的“蜜糖”与“砒霜”: 线上医保个账支付,确实给互联网医疗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截至2024年末,京东健康接入了全国超3000家医保定点药房。但别忘了,医保基金的盘子是有限的。如果大家都涌到线上药店刷医保,线下药店的生意怎么办?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又如何保障?更重要的是,医保支付会引导用户购买更贵的药品,这是否符合医疗公平的原则?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利润增长的“障眼法”?
研报称,京东健康经调整净利润48亿元,同比增长15.9%,净利率达8.2%。利润增长的背后,真的是规模效应释放吗? 我对此持保留态度。
- “经调整净利润”的猫腻: 什么是“经调整净利润”?说白了,就是把一些不想让投资者看到的费用,统统排除在外。比如,股权激励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等等。这些费用虽然不影响现金流,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公司的盈利能力。
- “规模效应”的代价: 规模效应的释放,往往伴随着成本的增加。为了吸引用户,京东健康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营销费用。为了拓展市场,可能需要增加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这些成本,最终都会摊薄利润。
平台生态的“乌托邦”?
研报提到,京东健康商家数量已经超过10万家,平台生态得到进一步强化。 “品全”、“价低”、“质优”确实是电商平台吸引用户的关键。但问题是,如何保证“质优”?
电商平台上的假货问题,一直是困扰消费者的难题。即使是京东这样的头部平台,也难以完全杜绝假货。如果京东健康不能有效监管商家,保证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那么,再多的商家,也只是数字游戏。
AI医疗的“泡沫”?
京东健康开源了医疗大模型“京医千询”,试图在AI医疗领域抢占先机。但我认为,AI医疗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 数据安全: 医疗数据是最敏感的数据之一。如何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是AI医疗面临的首要问题。
- 算法伦理: AI算法可能会存在偏差,导致误诊或漏诊。如何建立完善的算法伦理规范,确保AI医疗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是一个重要课题。
- 监管空白: 目前,AI医疗的监管还处于空白地带。如何制定合理的监管政策,既能鼓励创新,又能防范风险,需要政府、企业和专家共同努力。
总而言之,京东健康的这份财报,以及海通国际的研报,都值得我们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互联网医疗的前景固然美好,但道路依然曲折。投资者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那些华丽的数字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