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粉饰的经济数据:2025年4月CPI与PPI背后的真相
官方解读的“稳定”与民众的切肤之痛
每每看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和PPI数据,总觉得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董莉娟女士的解读,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演出,试图用“环比由降转涨”、“核心CPI涨幅稳定”这些字眼,掩盖经济下行的颓势。真的是“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吗?恐怕只有身处其中的民众,才能体会到那份刺骨的寒意。
“稳定”二字,是官方最喜欢使用的辞藻。稳定物价、稳定就业、稳定增长……但这种稳定,往往是以牺牲某些群体的利益为代价的。当统计局宣称核心CPI涨幅稳定时,我看到的却是小微企业主的苦苦挣扎,是失业人员的无奈叹息,是普通民众的节衣缩食。
与其粉饰太平,不如直面问题。经济的真相,不是靠几个漂亮的数字就能掩盖的。民众的切肤之痛,也不是靠几句空洞的口号就能抚平的。我们需要的是真诚的反思,是切实的行动,而不是这种自欺欺人的“稳定”。
CPI:环比上涨的遮羞布,同比下降的无奈
食品价格:扭曲的季节性因素,虚假的供需关系
国家统计局将CPI环比上涨归功于“食品、出行服务回升带动”,这简直是睁眼说瞎话。什么“高于季节性水平1.4个百分点”?进口量减少导致牛肉价格上涨,这难道不是供应链危机的信号?部分地区进入休渔期,海水鱼价格上涨,这难道不是资源分配不均的体现?新果上市初期供给季节性减少,薯类和鲜果价格上涨,这难道不是市场调控失灵的证据?他们避而不谈的是,有多少黑心商贩借机哄抬物价,又有多少底层民众因此被迫降低生活质量。
鲜菜和猪肉价格下降,就被他们拿来当做政绩宣传。但降幅“均小于季节性”,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即使在理论上的价格低谷期,我们依然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才能买到这些基本生活物资。这种“稳定”,是建立在对民众生活必需品的剥削之上的。
出行服务:虚假繁荣背后的危机
“需求回暖及假日因素共同影响,出行服务价格回升明显”,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麻痹。疫情期间,旅游业遭受重创,如今短暂的回暖,难道就能掩盖整个行业的结构性问题?飞机票、交通工具租赁费、宾馆住宿和旅游价格上涨,受益的只是少数资本家和旅游公司,而为此买单的,却是广大的工薪阶层。这种“繁荣”,是建立在透支民众消费能力之上的。
更可笑的是,他们将这种虚假的繁荣,归功于“假日因素”。难道我们的经济,要靠几个节假日才能维持运转?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最终只会让经济更加脆弱。
黄金价格:避险情绪下的狂欢,泡沫何时破裂?
“因国际金价变动,国内金饰品价格上涨10.1%”,这难道不是经济衰退的预兆?黄金作为避险资产,价格上涨往往意味着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当人们不再相信其他投资渠道,纷纷涌入黄金市场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危机信号。
而统计局却将这种危机信号,包装成“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06个百分点”的利好消息。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只会让风险越积越大,最终酿成无法收拾的局面。
国际油价:外部输入的风险,内部消化的苦果
“受国际油价下行影响,能源价格同比下降4.8%”,这看似是好事,但背后却隐藏着更大的危机。我们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使得我们不得不承受外部输入的风险。国际油价下跌,固然可以降低一部分生产成本,但同时也暴露了我们在能源安全方面的脆弱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使国际油价下跌,国内的汽油价格也未必会同步下降。各种税费、中间环节的层层盘剥,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种“降幅比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只不过是聊胜于无的安慰罢了。
核心CPI:粉饰太平的工具,毫无意义的指标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5%,涨幅保持稳定”,这简直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核心CPI本身就是一个人为制造的概念,目的是为了剔除那些波动较大的因素,从而营造一种“稳定”的假象。但这种人为的剔除,却忽略了食品和能源价格对民众生活的重要性。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食品和能源是生活必需品,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成本。而统计局却将这些关键因素排除在外,只关注那些无关痛痒的“核心”数据。这种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PPI:持续探底的困境,谁在为工业买单?
国际因素:无法摆脱的依赖,难以承受的冲击
“国际输入性因素影响国内相关行业价格下行”,这话说得轻描淡写,仿佛只是无关痛痒的小插曲。但事实是,我们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依赖,已经到了无法摆脱的地步。国际原油、有色金属价格的波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国内相关行业的生死存亡。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精炼石油产品制造、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这些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它们却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国际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它们就立刻陷入困境。这种“全球化”,对我们来说,究竟是机遇还是陷阱?
能源价格:政策调控的牺牲品,转型阵痛的代价
“北方供暖全面结束,煤炭需求进入传统淡季,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煤炭加工价格环比均下降3.3%”,这看似符合市场规律,但背后却隐藏着政策调控的影子。为了实现所谓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们不惜牺牲煤炭行业的利益,强行压低煤炭价格。
新能源发电成本低、替代作用强,这固然是好事,但我们是否考虑过煤炭行业的转型问题?有多少煤矿工人因此失业?有多少煤炭企业因此破产?这种“转型”,难道不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
基建与消费:饮鸩止渴的刺激,难以为继的增长
“各地基建施工稳步推进、水泥企业错峰生产执行良好”,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欺欺人。靠基建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早已是老生常谈。但这种方式,真的可持续吗?大量的基建项目,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促消费和设备更新等政策继续显效”,这更是空中楼阁的幻想。消费的本质是民众的购买力,如果民众的收入没有提高,再多的促消费政策也只是杯水车薪。靠透支未来的消费能力,来维持眼前的繁荣,最终只会让经济更加脆弱。
高技术产业:空中楼阁的幻想,无法落地的创新
“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我们的高技术产业,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飞机制造、微特电机及组件制造、服务器、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这些看似高大上的产业,又有多少是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又有多少是依赖进口零部件组装的?这种“创新”,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的幻想。
贸易多元化:自欺欺人的口号,不堪一击的防线
“我国持续推进贸易多元化,市场扩大带动部分出口行业价格同比上涨或降幅收窄”,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安慰。贸易多元化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了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如果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恶化,再多的贸易多元化也无法弥补由此造成的损失。
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系列、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拖拉机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纺织服装服饰业,这些出口行业的价格波动,直接关系到大量企业的生存和就业。如果我们不能维护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这些行业将面临巨大的风险。这种“多元化”,只不过是不堪一击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