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稳健开局下的隐忧
国家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数据,用“稳健开局”来形容,乍一看让人觉得形势一片大好。然而,透过那些看似光鲜的数字,我个人却嗅到了一丝不安。作为一名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我对这些数据背后的真实情况,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粮食生产:稳字当头下的风险
报告提到,粮食生产开局较好,冬小麦面积稳定,苗情与往年持平甚至更好,春耕春播进度也略快。这当然是好事,毕竟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但是,我不得不泼一盆冷水。“与上年相当、好于常年”,这句看似美好的描述,掩盖了农业生产中潜在的风险。
这些年,极端天气频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单单依靠传统经验,恐怕很难应对未来的挑战。更何况,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妇女,他们的耕作技术和效率,真的能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吗?
“菜篮子”:供给充足背后的成本
“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猪肉、牛奶、水产品产量均有增长,蔬菜水果供给稳定。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报告中还提到了“肉牛奶牛养殖亏损”的问题?这说明什么?说明养殖户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他们生产的越多,可能亏损的越多。
这种状况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养殖户长期亏损,他们势必会减少生产,甚至退出市场。到那时,“菜篮子”还能拎得稳吗?更让人担忧的是,为了追求产量,一些养殖户可能会滥用抗生素等药物,这不仅会影响食品安全,还会加剧环境污染。
脱贫攻坚:防止返贫任重道远
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依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报告提到,大多数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其余均已逐户完善帮扶措施。
我对此持保留态度。“消除风险”,这个词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任务,可能会采取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比如简单地给贫困户发钱发物,而没有真正帮助他们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输血式”的扶贫,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报告提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民收入保持增长。这些当然是好事,但我们也要看到,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比如,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和创新;农民增收的渠道有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土地流转。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农村改革:土地制度是核心
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它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但是,土地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循序渐进地推进。我们既要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又要允许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防止资本下乡侵占农民利益。
和美乡村:切忌形式主义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建设当然是好事,但我们要防止形式主义,防止“一刀切”,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地推进。
比如,农村改厕,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的改厕模式;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要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污染反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