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国奶牛养殖业和乳品产业带来了深刻变革。它打破了传统上下游割裂的局面,允许牧场自建加工厂,增强议价能力,促进乳品市场多元化,最终降低价格,惠及消费者。同时,文件推动了更精细化的家庭养殖模式,这与十几年前倡导的‘种养结合、适度规模’模式一脉相承,其核心在于将外部成本内部化,降低养殖成本。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文件将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产权等问题,降低养殖风险和成本。
奶牛养殖成本居高不下,主要源于制度性和系统性两类问题。制度性成本体现在土地流转、产权和使用权分离等方面,导致租赁成本高,再生产投资风险大,融资难。系统性成本则与配套设施落后、上游供应链衔接不畅等有关,比如优质奶牛和饲料依赖进口,种养难以一体化。
未来,奶牛养殖业应实现多种规模并存,通过提高边际收益率,而非单纯追求高产,来降低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这需要转变考核模式,更关注单位经济效益和饲料转化率。
针对2025年及以后的奶业发展,专家建议要明确定位,立足国家利益和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满足消费者需求。由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之一,并进一步对外开放,进口乳品将成为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将高附加值产业留在国内,而将资源消耗型产业作为进口重点。这需要避免以自给率为指标限制产业发展,而应着力于精细化、节约型发展。
2024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生乳供求关系开始调整,原奶产量下降,进口量也减少,但消费形势依然严峻。预计2025年消费量仍将处于低谷,但随着企业恢复市场价格,销售额下降幅度会趋缓。2025年上半年养殖存栏将继续调整,下半年供求关系有望改善,奶价有望止跌。推进家庭牧场和合作社面临诸多困难,如养殖经验缺乏、融资困难等,因此建议暂缓推进,待供求关系调整后,再逐步推进,以减少对市场冲击。
长远来看,中国奶牛养殖将是多种规模并存的格局,需立足当下,以降低边际成本为核心,重塑供应链系统,不再单纯追求高产。